文 | Molly
外公还在世的时候,每次出远门,都会仔仔细细地收拾自己的行李,穿上衬衣、戴上眼镜和领带,一副精神十足的模样。他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我要好好读书,遇事要积极乐观。作为医生,他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这样的他的确长久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到现在大家谈论起他,都是充满敬意的,在我眼中,外公就是坦然老去的象征。
而在很多文化里,老去都意味着走下坡路,人们对老去、死亡这些话题更是讳莫如深。当然谁也不能否认老去带来的种种不便,比如身体会衰弱,精神也不如年轻时,但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老年人就能发现他们采取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人积极向上坦然地面对着老去,对生活依旧保持着长久的热情;有人则消极恐惧抱怨地抗拒着老去,无法面对现实。
“带来痛苦的不是老去这一现象,而是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
这句话来自拉姆.达斯的《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这本书从作者自己中风后的一系列感悟出发,指引人们观察、接受和面对老去。
我最近正为皮肤问题烦恼,在杭州生活已经一年,始终还未适应,作为四川人,嗜辣,尽管医生告诉我不要吃辣,可是总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注意,说作为女孩子皮肤白净很重要,我笑着跟妈妈说:“我这是老了啊,皮肤怎么大不如前了,”妈妈说:“你就是个小屁孩,敢在我面前说老。”
其实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终将面临老去,既然老去、死亡避无可避,那么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怎样面对老去,愿我们能明明白白活到老。
珍惜家人,活在当下
我有时脾气急躁,也曾用在忙敷衍过只是想和我说说话的父母,结婚后,自己要处理很多事情,才慢慢发现父母的不易,特别是外婆也同书中作者那样脑溢血之后,我突然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家人其实是在朝着最终会分开的方向走下去的。
作者曾四海为家,生病告诉了他一个人人皆知的真理:回家真好。家是情感的港湾,这些话语我们一直在听,其实也懂,却往往做的不够。看过不少书和电视作品,人到老了往往最容易有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珍惜家人。所以请记住一定要珍惜家,爱护家人,多多陪伴他们,更要注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不要以忙碌为借口,对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一拖再拖。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想成为那种终日愁着曾犯下的错,念叨过去的不幸的老人。活在当下尤其重要,无论何时,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幻想中。美国诗人艾略特说过:“随着一天天变老,人们不愿在无关紧要的事上浪费一分一秒。此时你会摘下面具,放下虚荣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自己能做到活在当下,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要抱怨,积极生活。
学会与恐惧相处
通过观察身边的老人以及想象,我也能预见老去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在一步步老去的过程中,心里会充满恐惧,恐惧自己会变丑、会生病、会孤单、会无法自理、会成为他人的负担等。
“甘地说过:“灵性的人生首先就是要无所畏惧。”恐惧无非是为已经发生的事烦恼,为根本没发生的事担忧。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能帮你解开恐惧的束缚。”
我很喜欢书中这段话,当有恐惧心理产生时,告诉自己这不过是心理在作祟而远非事实,学会与恐惧相处,而不是任其发展。既然老去无法避免,那么请正视心中的恐惧,并相信爱和信心能经得起世事的变迁,经得起老去。
帮助也依赖他人
社会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要帮助他人,社会看重的是自主和独立,我们鼓励帮助别人,却认为依赖他人是弱势、脆弱的表现,实际上这是矛盾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正如作者所说:“要是你必须依靠别人,何不快快乐乐地去依去靠。”
真心帮助他人,老去后需要依赖他人的时候会增多,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看待依赖他人这一行为,做到帮助也依赖他人。
作者在中风后,不得不依赖他人,从抗拒到接受依赖他人的过程中,一步步体会到“有自主、有依赖,这才是完美的生命”。
保持“小学生心态”
书中对“小学生心态”的理解是:不带偏见、不抱幻想,对每一刻都感到新奇的能力。其实就是对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好奇心,想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因为在生活的磨砺中,很多人早早地就对生活失去了好奇心,怨声载道地活着。
在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这一过程中请保持热情和好奇心,否则岁月的积累会成为你的羁绊,不要陷在过去,更不要对生活丧失信心,当人生的一切都在衰退时,还有智慧会随岁月而增长,我们应该庆幸随着老去我们并不是一直在失去,我们更会得到。
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是希望大家能学会体面、乐观地接受自己的衰老,心平气和地活在当下。终有一天,你我都会步入最坏的境地,与疼痛和行动不便为伴,那么从《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这本书中,大家可以看看真正的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该如何应对,才能做到明明白白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