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好的读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养眼的,一类是开眼的。前者让人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得一些宽慰欢愉。后者帮助人从烦恼纷扰中解放出来,从此拒绝活的兵荒马乱。一个治标,一个治本,都是不可或缺的。能 “开眼” 的书,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消化,实践。所以时常用“养眼”的读物来疗愈一下很有必要的。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或者困惑自扰的时候,都该读一些“开眼”的书,给自己注入一些不同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人会活得跟开阔,更多元,也不容易陷入焦虑和痛苦的枷锁中。
Timothy Ferriss 的 《The 4-Hour Workweek》对我来说就是一本特别好的“开眼”读物。书里教人如何打破常规,设计自己的lifestyle,刚刚读来,感觉很离经叛道,细细一想又觉得,嗯 “make sense” 啊。书里推崇思维模式叫做 New Rich (NR), 那么 New Rich 和 Deferrers (D) 的区别是什么的?看完书,我觉得是思考事情的角度不同。 思维模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多读,多看,多感知,用辩证的思维兼容并蓄。千万不要被自己现有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困死了。
D: To work for yourself.
NR: To have others work for you.
作者把自己工作生活中重复,琐碎,不热爱做的事情都 outsource 给了印度的virtual assistant(VA). 这些VA 的工作包括上网搜集资料,写成简洁的报告,安排会议, 定酒店机票,买礼物等等。而作者只需要支付 $4-10 每小时的工资。 作者省出时间拓展事业,更多的是去世界各地旅游,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一开始,作者也是花了很多时间,训练他的VA,思考如何跟世界另一端的他们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像作者一样请很多助理。但是,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交给别人,而不是事必躬亲呢?很多时候我们总想自己做所有的事情。是对别人的不信任?是感觉跟别人解释很麻烦?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多花更多时间,更有耐心的教会组里新人,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做算了。当他人因为经验不足,导致一些问题时,支持帮助他们,一两次后,不仅别人工作的更得心应手了,我工作也轻松很多。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D: To work when you want to.
NR: To prevent work for the work's sake. and to do the minimum necessary for the max effect.
作者说 “Time Wasters: Become an Ignoramus”, "Time Consumers: Batch and Do Not Falter". 意思是说对于工作上浪费时间的事情,尽量忽略,减少。对于重复性的,耗时的,但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把它们累积起来一起做。根据他的建议我对自己的工作习惯做了以下改动, 感觉获益匪浅匪浅。 我以前差不多5点下班,最近一个月基本4点就做完工作下班了。
第一: 我关闭了公司email,讯软件的所有提醒(包括弹出窗口和声音)。只在每天下午1点到2点集中回复。把各种会议,尽量安排在下午集中的时间。这样,每天我都有上午至少两个小时安静编代码,专心完成手上项目。我的注意力不会总被打扰,不停从一个难题跳到另一个,最后脑子一团乱。一开始我会担心,会不会延误一些重要的需要及时回复的事件。但是作者的另外一句话启发了我 “You have to let some small bad things happen, in order to do other big things”.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顾此失彼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真正重要,且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面。还有就是,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多紧急事件的。
第二: 我开始拒绝参加一些无效的会议。我们组每天早上有早会。因为现在在家里工作,组里让每天在交流群里面update一下昨天做了什么,今天打算做什么。这样导致电话早会根本没什么可说的。而早上是我安排专心做项目的时间。所以我决定只在每周一参加早会,并且跟经理沟通过。一个月下来经理对我不参加早会也没什么意见。另外有个同事,总是时不时跟我说要电话商量个事情。以前我总是一口答应。可后来发现他跟我交流的时候经常说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浪费大家时间。于是我开始拒绝他的要求,并让他有什么问题写成邮件,然后我会回复。这样不仅能帮助他梳理思维,提高表达能,也能给我节省时间。
第三: 我把每天的 TODO list 从 七八个减少到了三个以下。坚持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辨别任务重要性的能力提高了。虽然每天做的事情减少了,但是因为脑力充沛,效率会高很多。两周一次复盘,发现自己完成的工作其实更多。程序员这一行确实有点费脑,之前我一天想完成很多事情,导致到下午 5 点多,人就感觉burn out。 其实是很不长久的。现在每天只完成两三个事情,我才发现有 “clear head” 是多舒服。每次TODO list 超过三个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想一下有没有事情是可以不用今天做的。
第四: 拒绝 multitasking。我以前会试图在开会时不需要自己发言时候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邮件,打码。发现这样其实什么都做不好。而且会让人思维混乱。现在我把时间分配给不同的事情,而在规定时间内就只做一件事情。
D: To retire early and young.
NR: To distribute recovery periods and adventures (mini-retirements) throughout life on a regular basis and recognize that inactivity is not the goal. Doing that which excites you is.
很多人期待 30岁退休,40岁退休。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退休了要做什么呢?我每次放假前两天都超级开心,可是休息到后来就开始无聊了。我周围很多朋友,有时候都会晚上或者双休日主动加班,虽然并没有什么紧急的工作。大多时候是因为无聊,对工作产生了惯性,除了工作不知道该干什么。
书里说人要先发掘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所谓退休才有意义。退休不是为了什么都不做,而是为了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者说 to live is to learn
。作者热爱的事情就是学习,所以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安排各种 mini retirement, 去各个不同的地方,学习语言,学习不同的技能。如果你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那么你可以先从喜欢学习开始。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不再迅速删除各种“tech talk”, "learning session" 邮件,而是仔细看一下,把感兴趣的记录在自己日历上。各种training 也会跟经理商量要求去参加。平时阅读看到不理解没听说过的东西,都上网去查一下。让自己渐渐消失的好奇心,重新活跃起来。作者的理念是,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尽力体验和感受这颗星球所提供的所有的有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