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积木换来愤怒小鸟】
贝贝过四岁生日,爸爸为了表示对女儿的爱,花大价钱给她买了一套昂贵的积木,小家伙看上去并不是特别感冒,但过了两天,贝贝突然提出要把积木带到幼儿园去,爸爸妈妈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当下下午放学后,爸爸去接园,但见贝贝兴高采烈地从幼儿园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只愤怒的小鸟朝爸爸扑过来,爸爸问她积木呢,“给臻臻了呀,呶,这是跟他交换的,可爱吧?”贝贝得意的说。爸爸大惊,强压怒火训斥道“这样你就吃大亏了知道么?”……
案例解析
父母在给孩子买礼物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越贵越好,孩子眼里的好礼物,则往往跟价格无关,贵的不一定是他们喜欢的,看似不值钱的小东西,却可能让他们爱不释手。
出现贝贝这种拿昂贵积木换一个不起眼的毛绒玩具的情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不必耿耿于怀,更不必用“吃亏”、“沾光”之类的说教来批评孩子,玩具是用来娱乐孩子的。
只要孩子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结果。如果不希望孩子老做这样的“傻事”,以后可以在买玩具之前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喜欢的“命中率”。
【孩子怎么狠话连篇】
丁丁今年4岁多,原本是个脾气比较温和的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家伙却一反常态,喜欢说一些很难听的狠话。
比如,爸爸不小心惹了他,小家伙就气的冲爸爸大嚷“给我滚出去!在不滚就把你踢下楼去”,丁丁要吃零食,妈妈拒绝了他。
小家伙因此很不高兴,恶狠狠地说:“哼,不让我吃糖,我就把你吃掉!一口一口地把你咬碎,吞下去!”
爸爸妈妈纳闷极了,实在不明白自己温和的儿子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野蛮…..
案例解析:
丁丁这种说狠话的行为表现,如果排除了模仿的因素,应该是进入了“诅咒敏感期”的缘故,试图通过说狠话体验语言的力量,而不是孩子变得野蛮了,这个时候,父母不必从道德意义上去评判孩子的行为,也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孩子语言的意思。
因为有时候他们一般并不会去实践这些语言表达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些语言是什么意思,他们只是从父母惊愕、激动的表情里,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才愈加喜欢使用这些语言而已。
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继续讲这些话,装作没听见即可,孩子在发现自己说出来这些话并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后,就没有继续使用的动力了。
【谁也不能动我的头发】
灿灿是个非常淑女的小朋友,总是留着一头披肩长发,又喜欢穿裙子,看上去像个小公主,小家伙也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形象,总是以公主自居。
可是今年的夏天特别热,小家伙的披肩长发带来不少麻烦,捂出来很多痱子,总是很痒,奶奶建议她把头发剪掉。
妈妈也希望能给她剪得短一点,可是小家伙一听要给她剪发就气的大哭大闹,奶奶和妈妈都拿她没办法……
案例解析: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性别角色和自我认同敏感期,一方面,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形象,往往会根据对同性别外表的“刻板印象”装扮自己,比如,女孩就要留长发、穿红衣服,男孩子就要留短发,穿蓝衣服等。
这些看似表面的性别认同,其实对孩子性别意识的顺利发展意义重大,需要予以尊重。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又总不满足当下的自我形象,总希望通过喜欢的人格形象来健全和完善自己,因而又往往以某个喜欢的角色自居,比如,漂亮的白雪公主、勇敢的奥特曼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汲取这些形象的某些特质,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所以,像灿灿这种拼命维护自己披肩发的做法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妈妈如果担心生痱子,可以劝说灿灿把披肩发扎成辫子,劝说过程中,也不妨考虑灿灿的心理特点,通过寻找扎辫子的美好女孩形象唤起灿灿的认同,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劝说她变换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