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有关阅读方法的书时,一直有一个问题在脑海里徘徊,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读了斋藤孝的《超级阅读术》,粗翻了一下,有一些好感,因为他在书中不只一次提到论语、史记等中国经典。
抛开与其它书类似的部分,有几点方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一、构筑自己的读书方式
就是定下一些读书的小规矩。
比如通勤的时候只看书,不看手机。别看这个规矩很小,想做到还是不容易的,至少我做了这么多次地铁,发现身边拿出手机的,大部分都在刷新闻和打游戏。
比如每天去咖啡厅读一会儿书。花点钱,买点空间和安静,让自己读书有一些仪式感。我认识一个朋友,没事儿就喜欢泡在书吧看书,特别喜欢24小时书店的氛围。我自己也去过广州的一些书吧,看书时简直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一本书翻完发现脖子都僵了。
比如和别人约定等候地点时选择书店。这条我没试过,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既显得有逼格,又可以随便翻翻书,缓解等候的焦虑。
二、打造自己的书架
我有一个朋友,有两个女儿,去他家时只要碰到她们,总是在看书,有时候坐在椅子上,有时候坐在地垫上,跟她们打招呼时都不一定能听见,特别投入。我很羡慕就问怎么教的,朋友说孩子的妈妈特别喜欢看书,到处布置了书架。于是带我参观,真的是有空的地方就有书架,连门口、床下都不放过。孩子妈妈的理念就是,只要能坐人的地方,都能随手取到书。
我的孩子读大班了,正在为他不爱看书发愁。其实我还是爱看书的,也给他买了不少书,但他更感兴趣的是玩具,乐高他可以拼得很仔细,书他翻的比我还快,翻完就扔了。准备把家里改造一下,从之前的玩耍空间变成读书空间。
三、拥有能一起读书的朋友
读书的时候,是希望自己一个人的,最好是什么打扰自己的事情都不要发生。而读完了以后,特别是读了一本好书之后呢,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分享的朋友,不能把自己看这本书爽到不吐不快的心情说出来,那会憋得很难受的。
现在好了,读书群很多,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一起,不仅能分享看到好书,还可以就看过的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本书还有一些方法,我不太能接受。
一是平行阅读法。
就是同一时间段,读多本书。你对迅雷同时下载多个文件的状态肯定不陌生,就是那个意思,洋葱读书法中也介绍过这种方法。相信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是效率比较高的,但我觉得我的理解能力还没有到这个程度,暂时不打算用。
二是朗读。
作者主张有些书、有些精彩的片段,就应该大声的朗读,感受其中的力量与韵味。这个对我来说有点矛盾,一但读起书来,就不想张嘴,而且为了阅读速度,还刻意练习摆脱“心中默读”。估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朗读了。
总之,通过看了这么些关于阅读的书,我的脑海里开始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断,合我者用,不合者弃,别人说的再好、豆瓣评分再高,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