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下午15:00一一17:30,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厦门思明分校开展『心心相印计划: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讨小组全国大型公益行动』之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讨小组第三次活动《青少年心理特点及规律探讨》在分校校长李留鹏的带领下,通过心理学技术《家庭心理剧》的形式圆满完成。
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青少年案心理特点和规律探讨》,重点依据《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这本书中的第6--8章节。
首先,带领者和每位成员简短的总结了两周以来的思考和体会,以及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其中,有学员分享到“其实孩子还有很有和父母沟通的意愿,只是父母有时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会有一种对接不上的感觉”,“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断乳和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和家人孩子分享亲子关系图时,又找回了很多以前美好的回忆”,“家里面,需要有爱,也需要有规矩”等等,有每次活动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思考和总结,就会有无声中的成长。
第二个环节“感恩上上签”,一个小程序的抽签,再配合一个签解。感恩追溯以及感恩拜访的计划,就这样流淌在场动力里面。
第三个环节《家庭心理剧》,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精神病理学家莫瑞诺1921年提出的,心理剧分为三个步骤:暖身、演出、分享。本环节我们也遵照这样的设置即兴编排了两个家庭心理剧剧目。其一是“家访”,剧中呈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成人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对孩子的信任感到底有多少?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和孩子的共情度有多高?孩子眼中的“自杀自伤倾向”和成人世界的“自杀自伤倾向”是等同的么?妈妈主动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不仅有上下级式教育,还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约会”等等。其二是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时不时的和同学通过手表电话聊天。通过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比如,在批评孩子的之前,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点(作业写完了,字写的还不错),为剧中的妈妈点赞;似乎只有在剧目中才可以看到这样温柔的妈妈,现实中温柔的和孩子沟通有用么?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有时妈妈坐在边上给孩子的是无形的压力感和压抑感等等。两个《家庭心理剧》,有生活,有故事,有困惑,有出路。我想这也是心理剧的独特魅力了。
第四个环节“思考与分享”,无论是家庭心理剧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家庭心理剧给小组成员呈现的平时无法看到的亲子互动模式。有学员分享到“做孩子的战友,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和支持者”,“旁观者清,面对自家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需要保留一份冷静”,“可以试着用未来的我看现在的我”,“孩子也要慢慢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孩子沟通陷入困境时,可以跳出当下,择时再议”,“孩子和父母讲法律,父母和孩子讲道德,会有什么结果”等等。在小组成员的分享中,也让我这个新生代的父亲学习到了不少。
青少年心理工作六次研讨小组的活动已经过半,用研讨的形式,以书为媒,以心理学为指导,增加每位小组成员的体验感,学到——看到——体验到——悟到,大家都在点滴的改变中成长。这也是网校组织此次大型公益行动的最大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