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12月底以前吧,很喜欢折腾,包括折腾手机、折腾不同的软件、工具,乐此不疲,因而也浪费了很多时间,过后看到这流逝的时间又懊恼不已。后面看到【树丰】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批判工具控们,读完后深有同感,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也当是鞭策自己,不要太沉迷于工具,而是多创造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举三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其一、之前决定要用笔记写点自己的东西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比较到底是用什么工具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我的记笔记的目标。这段时间试过用专门的笔记本,也下载过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笔记软件,像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在网上到处找文章看别人试用的感受,加了各种笔记讨论的群,自己也都申请了账号试用,甚至好像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比较这几种笔记软件的优缺点。时间就这么大把大把的流逝。后来看到印象笔记的使用确实很方便,包括收集网页的文章、收集微信的文章等等,一狠心买了一年的印象笔记的高级会员,对笔记软件的试用过程才算是结束。毕竟成本投进去了,再换别的就划不来了。(这招好像还是蛮管用的,后面在到底选择哪种GTD工具的时候又是直接买了DOit的高级会员)。
其二、笔记软件选定之后,如何在印象笔记中建立笔记本的分类的问题上我又陷入了同样的泥潭。到处找文章、意见,看别人的分类,把豆瓣中人家的分类截图都下载下来然后一个一个分析比较,再自己在印象笔记试用,然后再修改。后面看完GTD的书后又想按照GTD的思路改造这些分类,把网上人家的分类拿过来模仿、修改,还写了一篇自己印象笔记分类的总结文章放在豆瓣上,这文章中把每一条分类用来做什么用都写得很仔细。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想着找到一个完美的印象笔记的分类方案,然后一劳永逸。这个过程断断续续可能持续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时间又大把大把的流逝掉。而后才明白,笔记的分类只是形式,它是随着你的记录的内容不断变化的,重要的不是怎么分类而是你用它来做什么。
其三、一度我的手机上竟然装有一百多个不同的软件,满满的好几屏幕才能放得下来,有时候要找某个软件得翻好几遍才能找到,而在当时觉得很有成就感。我都装了些什么呢,什么都有,光看新闻看书的就十来个,爱范儿、虎嗅网、知乎、多看、kindle、智器、鲜果、豆瓣阅读、网易云阅读等等,一旦看到有什么有意思的、或者不错的功能的就都装上,差不多功能的还把一批都装上然后比较试用,appsolution推荐的也会去安装。美其名曰,下一次这个会用到,或者正在学习手机app开发要借鉴。于是试了很多工具,期望找到最好的。而且更甚的是已经决心用某个工具了,用了一段时间后,如果看到别人推荐其他的又会去下载看是否有更好或是否有更新的功能。时间又这么大把大把的走掉了。
举以上三个例子以显示我在这些东西上面浪费了多少时间(还有不少,包括经常给手机刷不同的rom),相信有这样经历的应该不止我一人吧。后来慢慢的意识到我可能进入到了某个误区,在钻牛角尖了,尤其是看了[老杜还在]的简化生活的专题文章后更加确信,我该改改了。
于是开始卸载,凡是一周内没有用到的,全部卸载,就算后面真的要用,再安装便是。也意识到工具其实没有哪一款是十全十美的,选择一款然后利用它的优点,改造它的缺点,弄成适合自己的即可,不需要太纠结于此。此后对于什么新软件、新工具不再执着。
【工具只是你的奴隶,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没有人能够约束你,没有人可以嘲笑你的工作方式。工具都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被你这么用,明天可呢过又有新玩法。你没有纠结完全搞定工具弄懂工具,你最该做的就是多花点时间和心思,给自己多创造些东西。--树丰】
所以,工具仅只是工具而已,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工具仅仅只是帮助我们更方便的创造,如若太沉迷于到底应该用哪个、应该怎么用,那就本末倒置了。
不忘初心!加油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