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同学们都应该见过,你能描述一下所见到的禅吗?我们就跟随法布尔的脚步,去看看他的《昆虫记》里面的蝉是什么样儿的?”导入之后进入课文的学习。
本学期的名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编写而成,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也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文体: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由于是自读课文,学生已提前预习过,所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从旁予以点拨补充即可。
讨论问题:
1、梳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幼蝉蜕皮的过程。
(1):交待了作者研究蝉的很好环境。
(2~7)详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蝉建造地穴的智慧:可细分为“洞口”“建隧道”“伺机出穴”,为“幼虫”阶段。
(8~11)细腻地描写了蝉离开地穴后的蜕皮成长过程:可细分为“出穴”“脱皮”“飞离树枝”,成长为“成虫”阶段。
第二部分“蝉的卵”:蝉的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12~17):介绍了蝉的产卵过程(12~13)及遭遇天敌破坏(14~17),为成虫“产卵”阶段。
(18~24)介绍了蝉卵孵化(18~20)后,幼虫从树枝落到地面(21~23)挖穴隐藏(24)的过程。
(25~26)介绍了幼蝉四年的地下生活,成虫后五周的地上生活。
2、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第一部分主要按由幼虫——成虫的生长化过程来写的。标题虽为“蝉的地穴”,但内容不仅仅写地穴,还写到幼虫脱皮的过程。以此看,作者以“蝉的地穴”为题,表示要从蝉的地穴开始考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卵写起,按照卵—一幼虫的生长变化过程来写。这样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3、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运用抒情、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4、根据课文,列出蝉的生命简史。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出孔→即刻蜕皮→(不久)幼虫落地→立刻寻觅藏身地→幼虫钻进土穴→(四年后)幼虫从地穴爬出→徘徊一阵,寻求适当地点(小矮树、灌木枝或草叶等)开始脱壳→(半小时后)变为成虫→(约三个小时后)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5、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是我们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比如写蝉产卵被蚋残害,写出了“可怜的母亲”所付出的艰辛。其次,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把蝉脱壳这种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的具体生动形象。另外,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的富有波折,就像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业布置:
1、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第六段“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解释说明。两个破折号之间的内容是对雨或风暴会对蜕皮时的幼虫产生重要影响的解释说明。)
3、在第10段中找出写蝉从壳中脱出的动词,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住”。通过这些动词把蝉从壳中艰难脱出的过程具体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4、第20段“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作比较。将蝉与其他昆虫作比较,突出蝉的幼虫的奇妙。)
5、开头的“统治”与文末蝉“统治”那么喧嚣怎么理解?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5个周在阳光下歌唱。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艰难的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到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怜爱之情。)
《蝉》这篇说明文出现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之后,所学的说明文的知识应该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予以运用,并且运用圈点批注法完成这篇课文的自读。引导中我通过五个问题进行课文的内容的一个勾连,然后通过五个小习题的布置,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内容予以补充和练习。在作业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同学们对阅读细节的把握还需要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