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身兼普鲁士外长与首相,对丹麦、奥地利、法国三战三胜,成功统一德意志诸邦,独揽相位28年之久。
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新登大宝,心中嫉妒俾斯麦的声望,又好大喜功,妄图独创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俾斯麦深感难以共事,委婉道出心曲:“我目前所担任的职务,使我难以悠闲自得,这种心情是我过去未曾有过的。一个人不应该不停地驱使自己前进,寄希望于获得更好的地位。”1890年,俾斯麦挂冠求去,笑称:“告老还乡后,愿意带上几本歌德的著作,在一个孤岛上隐居。”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撒手人寰。不料,俾斯麦居然成为狗仔队最早的侵害对象。当天夜里,摄影记者维尔克与助手普里斯特,鬼鬼祟祟地进入汉堡北郊的福里德里斯鲁庄园,拍下多张照片。最让人不齿的是,这两个家伙,为求拍得最佳效果,悍然摆弄俾斯麦缠满绷带的遗体,胡乱叠起枕头,甚至将墙上挂着的时钟调至老人死亡的11时20分。 照片当中,享年83岁的杰出政治家衰弱无助,床边只有一个便桶相伴,早已失去往日睥睨天下的风采。一生最重人格尊严、仪表堂堂的“铁血宰相”地下有知,想必也要长叹三声,死不瞑目。
涉案照片
两个狗仔得手后,如获至宝,连夜赶回汉堡,发财梦冲昏了头脑,在8月2日的柏林《每日评论报》上大登特登起广告:现有俾斯麦独家临终照片,诚征买主。
闻讯而来的媒体,几乎踏破门槛。各方层层加码,最高开价达3万马克,相当于今日的25万美元。
须知,晚年俾斯麦饱受坏疽病折磨,为了维护其隐私,连当时葬礼中流行的死者面具(定型材料敷在死者脸上,定型后取下形成雕塑面具)与画像环节,都能免则免。除少数亲属家仆,谢绝外人瞻仰遗容,参加葬礼的德皇威廉二世,也未破例。
与李鸿章
俾斯麦的亲属请律师先委托警方查扣所有涉案报纸,再向法院起诉。经过一番激烈的司法攻防战,主审法官判决没收涉案照片底片,禁止被告发表侵权照片,违者给予高额罚金。
在之后的刑事审判中,法院赫然发现,两名被告早在俾斯麦生前就曾多次跟拍,为此收买一名福里德里斯鲁庄园的男仆路易丝。7月30日下午,俾斯麦刚刚过世,男仆便秘密通知二人。次日凌晨,财迷心窍的两人,在夜幕中潜入庄园。
1899年,帝国最高法院以两名狗仔与男仆路易丝出于私利,违反公共利益,犯下非法侵入住宅罪定谳。其中主犯摄影师维尔克被处以8个月有期徒刑,其助手与男仆则坐牢5个月。至于照片底片,法院在判决书中,同意交由俾斯麦家族所有,永远不得向公众公开。
这张传奇照片的命运并未就此画上句点。一名助理摄影师瑞奇利用保管底片之便,乘机冲洗一张,藏了起来,之后,几经转手,至1952年,《法兰克福画报》首次刊登,世人方见此照片庐山真面目。
不来梅大学历史学教授马赫坦通过对历史档案的爬梳剔抉,发现俾斯麦生前似乎早有不祥预感,对身边不时出没的摄影记者极为厌恶,曾向身边人连连抱怨:“这帮神出鬼没的家伙,冷不防按下快门,叫人防不胜防。”
1876年,获得通过的德国摄影法赋予摄影者对照片的独家冲洗权,对于被摄影者的权利则着墨不多。而死者是否享有权利,如人格权、隐私权、肖像权,一直聚讼纷纭。故德国最高法院只能以非法侵入住宅定罪。1900年德国民法典也未提及人格权。1907年帝国议会通过新法———美术作品著作权法,第32条首次确定了肖像权保护。直到二战后,德国人格权保护,方突飞猛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