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新闻爆出我国将月收入2000-5000元水平定位为“中等收入”水平。此后,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公室澄清,所谓的“中等收入”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在相关调查中,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数占38%,月收入2000-5000元的人数占46%,月收入5000-10000元的人数占13%,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人数占3%。
看到这组数据,你能想到什么?对了,我想,很正常的想法就是,我们的社会还挺穷的。
可是,穷归穷。在手头并不宽裕的普通青年、文艺青年、枸杞中年扎堆的网络上,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小资情调的网文,又称毒鸡汤。不那么装BIG的,会说谁谁谁去了巴厘岛拍婚纱照,谁谁谁去丽江开了客栈;而装BIG的,则会以一年四季打飞的四处潜水,在异国情调的厨房里烹制美食的大龄姑娘的口吻,感叹和身处小城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的老同学没话说了。当然,在感叹之后,她们会加一句表示不同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高低的补丁。
传播学告诉我们,现代的传媒是高度以城市为中心的,以中产阶级为中心的。也就是说,现代的传媒传播的是有关城市的信息、中产阶级的信息,反映的是城市的需求、中产阶级的需求。
如果说现代传媒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那就显得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城市里蜗居着、奔波着这么多收入并不宽裕的中青年,在网络上却流传着这么一大堆小资情调的毒鸡汤?要知道,毒鸡汤里倡导的生活方式,可能要月薪5W,才能撑起来啊。
长期以来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只要一有机会,大部分人,都是追求物欲的,大部分人,都是不知足的,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这个事实虽然有点让人不愉快,可是没办法,这就是事实,谁也无法改变。
在毒鸡汤盛行之前的岁月里,传媒的受众大部分是50后,60后,甚至年龄更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可以说是在投胎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启了HARD模式的一群人了。他们经历了异国侵略、饥荒、政治运动。在最困难的时候,连活下去都成了问题。于是,物欲,对他们来说太过奢侈。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被他们延续到了成年期后,在他们充当传媒主要受众的年代里,毒鸡汤,自然是没有什么市场的。
然而,到了70后,80后,90后统治传媒的时代里,追求物欲的机会来了。托我们伟大祖国的福,在80年代开始后,我们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物质充足了,社会稳定了。于是,70后,80后,90后的生活不仅不需要为活下去、吃饱担心,而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开始了以占有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描绘小资生活,鼓吹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毒鸡汤,对年轻人来说就像一个美丽的乌托邦,让他们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