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虽然已经是入春时节,但没有冬天的日子,依然无法逃脱手脚冰凉的“杯具”。仔细观察,身边绝大多数的女性朋友总会遇到同样的烦恼,一到入冬时节,厚厚的手套脚套都无法套不住手脚上的温度,面对寒冷,早已冻到“蓝瘦香菇”,更严重者甚至手脚时常冰冷造成冻疮,又肿又红,又痛又痒。那感觉,简直是酸爽到不行。
一个疑问来了,问啥身体上其它部位不常感到冷,反而是手脚时常冰冷呢?而且这种情况在女性身上的概率常常多于男性。
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时常保持在36.5~37.5℃之间,获得的热量来自于两方面:环境供热、自身产热。冬天一到,外界温度低于身体温度,此时的热量来源只有身体产热,身体产生的热量有限,一方面要散热到外界,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身体这个大机器的正常运行。为此形成了一个热量分配先后顺序。
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肝,脾等优先得到热量,之后才是身体四肢,这样先后的顺序导致可怜的手脚最后只能得到少许热量。
其次当我们的身体感到寒冷时,血管会逐步收缩,通过减少血流量的输送,间接减少热量配送和分散。本来只能得到少许热量的手脚,在这样的作用下就得到更少了。不是身体不偏爱,是为了保全大局,只能做暂时牺牲,毕竟将和兵之间,肯定先保将,不是。
有人也许会说,胖的人脂肪多,总不会感到冷了吧。
确实,胖的人有厚脂肪,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但别忘记,胖的人产热散热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有脂肪保温的同时,自身体积的增大也大大增加了了散热面积,所以一样的冷。不然你以为所有胖子都属北极熊吗!
女性之所以比男性更容易手脚冰凉,一方面是受到自身雌性激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女性骨骼肌颤粟产热的能力远不如男性,自然更易手脚冰凉。
那怎么解呢?
前面说过,人体的热量来源有两方面:环境供热、自身产热。环境供热是在环境温度高于身体温度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所以一到冬天,随处可见的电火炉、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等都是利用这个原理。这个方法优点是:短期内可迅速获得热量,满足自身需要。缺点是:一旦没有这些东西,手脚可能会一直保持冰冷。
另一种方式是身体产热,可通过适当的饮食,运动来激发身体产生热量来。饮食能够增加自身的能量供应,消化食物的过程,同样也能产生热量。运动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身体产热。这样的方式优点:是长期且有效,对身体有益;缺点是:没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和规律的饮食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是通过以上方式,若还是没有起到作用的话,可能就是自身的一些疾病问题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
转眼间,冬天已经匆匆离去,春天点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缓缓走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还在手冷脚冷不,至少现在的我就挺冷的。
咋个办?来,走起,运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