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常想:快快长大是件多好的事,世界便精彩纷呈;等长大才发现,那种洋溢着小白马般快乐的人生起点,总有着无尽的欢乐。
读高中时便想:等到了大学,一切都很不一样。可真的迈入了大学,才发觉情绪平淡的如同我早已来过,唯独不见我曾期待的那份欣喜。
仔细回味,世界远处的风景、热切思念的那个人:都因有了期待,才有了缤纷色彩;一旦他真真切切走进,一切感觉便消散,徒留下无色的真实。
而真实格外脆弱,若不增加情感补充、很快便显得苍白。久而久之,不仅曾经的愉悦会消散;还会因为真实、衍生出许多厌恶。于是曾经深爱着的人或事、曾经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书或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若无新鲜的情感补充,便会心生厌恶:苍白的真实中实则蕴含着无限悲伤。
毕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婚姻尤为如此。两人若无相互的情感补充,必定会沦为苍白,只能借血缘或道德维系;若维系的这一关被冲破,便无可挽回的走向衰败——只能在分开许久时,才能独自细想他的好。
而众所周知,情感补充是件困难的事。三观合、审美同的人极少;有共同话题便是幸事;若都没有,能够耐心倾听、踏实陪伴也可品尝幸福。世俗中连耐心倾听都做不到的婚姻,是大量存在的:婚姻便毫无挽回的向下走去。
生命是无色的,他只是苍白的真实;但因有了情感的附着,便显得五彩纷繁。若只关注生命的本质层面,人生毫无意义可言;但若关注附着的情感层面,一切的体验便有了归属,也变产生了意义。无意义的生命却产生了情感的变迁,人生意义便随之产生。
同样的事,有人无聊欲睡、有人欣喜若狂;事情本身毫无意义,不同的自我感动便创造了不同的人生意义。不同人在寻找着不同的人生意义,根源是他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感动;而自我感动的获得又是“社会教育”的结果。如此看来,“社会教育”培养了我们的自我感动,进而锻造出我们的人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生意义大不相同,根源在于这两种社会制度对人的“社会教育”不同。如此看来,良性的社会应当严格控制好“社会教育”,进而推行其认可的人生意义,让社会繁荣稳定。
自我感动创造人生意义,世界的本源是虚无与苍白,有了“社会教育”,才有了不同的自我感动,最终产生出不同的人生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意义是被赋予的,鲜有“社会教育”的超越者,能够再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