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一部日本的动漫电影火遍了我们的生活,到处可以见到与它相关的东西,比如朋友圈刷屏、手机壁纸、地铁的报纸……还有各种互联网公司蹭的热点,就差没装进钱包了。
其实我个人是对动漫无感的,特别是日本风格的,只是出于职业习惯和好奇,一般这种刷了屏的事情都会去看看的,无关喜好。所以上周打算去影院看的,买票的时候得知竟然是动漫,算了,转身就买了《三少爷的剑》,嘿嘿,职业好奇也拉不回来。
今晚死党给我推送了资源,反正不要钱,加上职业好奇,索性就看看咯。于是,说好看书的时间拿来看《你的名字》,真的是全程冷漠脸啊,说的好听,还行,不好听,尼玛,浪费我两个小时的青春,要看的书也没看,赔钱,哦,不花钱的!
简单剧透一下,电影说的是,住在具有神坛传统和信仰的乡下小镇的女主和住在东京上高中的男主在梦境相遇,现实中互换身体,再次换回来就忘记了对方的名字,经过多次互换,爱上了彼此的生活,冥冥中产生了感情,决心寻找现实中的相遇,尽管不知道对方地址和联系方式。在艰难的寻找中,好死不死地提前发现了彗星分离出来的陨石会砸在镇上的真相,进而拯救了数百居民。当然,最后女主和男主还是相遇了。
我的评价,剧情具有想象力,情感缺乏表现力,只好全程冷漠脸咯,幸好还有瓜子,不然还真看不下去。这要是拍成真人的,再换个背景音乐,恐怖片都没那么惊悚啊。
好不容易看到女主男主相遇了,本以为高潮来了,女主和男主要开车了。没想到啊,都是套路啊,男主和女主在那个台阶上远远地互问了一句:你的名字?……然后……然后就没然后了,哭脸。
一部让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全程冷漠脸的电影,竟然能在中华大地火成这个样,是我情感缺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对情感认同的迥异,还是群众被蒙蔽了双眼,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或许在日本真的能得到真心的认可,但在中国的水分一定不少;或许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一定是一部营销很好的电影。
这样的剧情和情感表现力,在中国能火,大抵是营销吧,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从一个运营的角度来想想这个过程:
首先,本身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至少得到了日本社会的文化认可,给了运营方价值信心,开始考虑寻求更大的市场。
文化差异是存在的,如何让人一开始接受不同样的东西呢?
那就要找人来背书啦,找那些有公信力的人来站台。这种人就是各种知名影评人啦,加上各种文字修饰,还有现在的网络媒体形成了便捷快速有限的传播体系,花点钱各种影评软文就满天飞啦。
对于我们平常人来,判断一部电影的精彩与否,没看之前,也只有影院的海报以及这些影评啦,这就实现了电影露出和文化引导,一定程度上让你从心里觉得好看。
好了,这会有一些人看了,加上前面的影评,就会出项了一个小热点了,然后看了的人又去写影评,好的坏的,慢慢的被媒体、自媒体盯上了,什么门户啊、论坛啊、公众号啊等等,一大堆小编为了吸引眼球,提高阅读,蹭热点,各种分析,各种情感哭诉啊,就差变成主角了。我也算其中一个。
这就导致了各种文章满天飞,在你没看之前形成好看的印象,看完之后,可能没什么惊喜,但你还是会觉得还可以,这就是反复的心理暗示和群众的情感传染啦。
说话的人多了,难免会出项一些不想听到的声音。这会,背后那帮人就要进行舆论引导了,尽可能地往好的方面发展,这是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接下来,就是朋友圈啊,朋友同事之间的各种讨论啊评价啊动态啊。人家问你看了没有,没看,好,为了跟上时代,有共同的话题,为了不被鄙视,去看了再说。看了之后,好像也可以,挺不错,然后又是各种发朋友圈啊……
就这样,一部火爆的电影就出来了。
当然,不是什么电影都能搞成这样的,这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至少不能太差,水平要中上,不是烂片,强IP背景;
第二,要有厉害的营销团队和钱,没有钱怎么打通传播渠道;
第三,运气,看小说的朋友可能常看到这么一句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好了,以上是看完之后一些看法,理性评论,不粉不黑。
喜欢的朋友还是会喜欢,感动的也还会感动,哭的还是会哭,冷漠的继续冷漠。不想改变什么,如果上面这些也激起了你去看看的好奇心,希望你看完之后至少觉得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