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在下班路上顺便带点蔬菜回家,一部分晚餐时吃,再留一些作第二天早餐时用。
不爱到超市买,一来专程跑一趟花时间,二来所需量小,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再者,按之前的经验,每进一次超市总会顺便买一些七七八八的东西回家——据说,超市摆放货物的技巧就包含了这个目的:让每一个进超市的人情不自禁地尽可能的买更多的东西。
好在下午下班时间稍一拖延,就到了很多人饭后出门散步的时间,所以,总能在回家路上遇到附近卖菜的农民,他们忙完一天的活路,也趁这个时间点一来进城散心,二来顺便卖点家里吃不完的蔬菜。
我觉得,这样的“投机取巧”很好,是朴素的生存法则使然。不然怎么说“智者在民间”?
看见几位年龄在六七十岁的农民把蔬菜整齐的摆放在用塑料薄膜铺就的临时地摊上,绿油油的蔬菜闪着诱人的翠绿向我招手。
选了几根胡萝卜和、番茄和一把青菜,菜的主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她笑着给我称好菜,收好钱,张开掉了几颗牙齿的嘴,用称赞的语气笑着说:你这个中衣好看!
中衣?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蒙圈的上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纳闷的说:我没有穿外套啊,我穿的是短袖啊。
旁边一位老婆婆笑着解释说:她是说你这个裤子好看呢!
哦,“中衣”是指“裤子”!
我猛然想起来了,本地的民间曾经有把裤子说成中衣的,但是那是自己还在孩提时听到来自农村的亲戚这样说过的。
偶尔听到一句几十年都没有听到过的本地方言,真的是特别有亲切感。
不禁想起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用愤愤不平的语气给我讲的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新任的单位是专门收集整理民间文化的部门,兴冲冲上任却被前任“当头一盆冷水”——电脑里空落落的、资料柜里也空落落的,一问才知道,前任居然搬空了所有资料。
请人去问,前任居然振振有词的说,那些资料都是他这么多年的心血积累,当然该带走。
记得当时听得我也是心生不平:工作资料应该姓“公”而不姓“私”,既然拿了薪酬就应该干事,就得有老带新、一届接一届扎实干的职责!尤其史料记载之类的工作更应如此。真见不得那些事没做多少,叫苦声音比谁都大的人。难道不明白是工作平台成就了人这个简单道理?如果没有工作上的便利,一个外行人怎么可能有机会收集到那么多有价值的资料?
唉,又犯了“庸人自忧之”的毛病,担心民间风俗及本土文化会随着时间的迈进、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的消失。如果我们的记录者不及时认真的记录下来,如果文化工作者不想办法将有价值的传承下去,如果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变为私有财产束之高阁……想到这些,心里边就有了隐隐的担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十年、几百年光景之后,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逝去,会有多少美好的事物也会随之消失啊!
所以,挖掘和培育民间民俗文化,让后人也能感受到流传千年的古朴和纯真,还真的是不容忽视、值得认真踏实去做的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