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坐在屋种都能听见外面鸟的叫声,此声是从梧桐树上飘下来的,婉转的声音引出竹林同类的和鸣,这声音分明是带着春天的气息。
竹林是我九年前种下的。因为有湿润的土壤,竹子长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无数的鸟儿觅到了祖先隐居的地方倒也不愿离开,于是就定居此中。微风吹过,竹枝相互轻抚,引起鸟儿的嫉妒,也有些小鸟抓住竹枝也做荡秋千。引得地上的大山雀不住的担心。梧桐树倒是长了二十多个春秋,宽大的树叶在浓夏为他人带来了绿意,通体发绿的枝干倒是让我喜悦,因为我喜欢向上的心智。光滑的树皮犹如翡翠相仿让我驻足,秋后的果实更是孩子们的厚爱,他们都仰着小脸眼巴巴的望着校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拿一根长竹竿站在梯子上用力打着梧桐子,当梧桐子落地的瞬间,孩子们犹如小鸡一般扑向果实,老校长微微的笑着,看着孩子们,孩子们在树下会大喊“校长注意安全”“知道了孩子们”在这期间爱意充满着校长满是皱纹的脸。只要孩子们健康他就知足。
我们不论说多少次爱着孩子,其实在爱的海洋中能得以实施的比较少,我们随手种下的一粒种子,很多时候是不会发芽的。但我们经常以各种借口在掩饰自己的随意。我们知道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随意。我们栽下一根竹根是让它长出一片竹林的,我们种下一棵梧桐,是让它为我们引来凤凰的。目的很明确但我们不能张扬,我们要精心我们要出力流汗,并让它在自然和自我中发展。孩子也是这样。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成人成才,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从没给予他足够的尊重,空间略微有点狭小。就是他挣扎着步幅也有些踉跄。
我们都从顽童的世界中走来,却忘记了顽童的世界。正因为遗忘我们不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往往以长者自居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大声呵斥孩子的技能和智慧,我们一门心思的揣测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变相的指责、恐吓、要挟,或走味的夸奖、鼓励、掌声,更有聪明的家长一句“让我来”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操作。
我有时也在思考孩子的童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时期他到底应干些什么?如果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需要什么? 作为大人的我们有什么资历来教育他们,来说服他们。我们有时候自己都有犯浑的时候,凭什么就不允许孩子犯错,我们的教育也许就是一场不明所以的教育。拿着模棱两可的话说给孩子听,他能听懂吗?所有人都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可这个领却大有文章,它可不仅仅是带领,不是向导而应视为导师,不是一般的教师而应是有良知、有修为、有思想、有责任的引领者。我们不是引领者游山玩水的,主要是让观者体会风土人情,抒发真情实感的。现在的旅游区为何观众不满意?因为看到的都是人,除了人还是人。不能让观者有所获、有所悟,那此次旅游只是一次坐车而已。同理教育孩子也是要让他有所思有所想,否则我们的教育永远都是边角料。
也许在此时我才明白以人为本的概念,也许还是似是而非。
这时候需要追问的倒是自己是否真愿意走进孩子,学会从众多的孩子中把自己的孩子分离出来,只有把他分离出来,你才会认真的看他,如果你以从众的心理去看,那你永远也难以找到他的与众不同,小草再小,也会枝叶招展,树木再大也有干枝的镜头。一句话发现需要智慧,智慧来源与学习。学习源于对生活的思考,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愿意学习思考的家长都是智者,因为你已经给孩子开了一扇窗。
我本一书生,空背一把剑,不知困难重重,只知一味前行。我只看窗外竹子一步一总结。似乎明白自己的生活轻松随意的背后是苍白无力。我知道自己没有成为思想者,不是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引领者,一个空洞的脑壳犹如荒凉的沙漠寸草不生,你把孩子引入这样的地方他只有茫然和哀怨,因为他的世界是一团雾。风淡云清的日子很惬意但好像都不深刻,深刻的东西都能留下深重的回忆,犹如岁月的沧桑刀子似的刻下留在岁月的记忆里。可偏偏对于教育我们总显得太过随意。
望着外面的竹林,在地下的主根一定在不知前方为何地的努力前行。也许孩子也一样,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在努力前行,有一日也像竹笋一样吐露出来给与我们以惊喜。不管怎样学习没错,努力没错,努力学习更没错。他们会为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扬帆出海,努力奋斗唱出属于他们自己欢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