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再次拿起《从0到1》这本书时,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小的计划,不能仅停留在“读”的阶段,还要有所输出,输出的形式之一就是上面的思维导图。这次的思维导图做得并不是太顺利,因为内在的逻辑比起其他书本的章节较为隐秘,需要一层层拨开去探究其中的内在关联,所以梳理出每一章节的重点之后,如何将看似琐碎的信息合并在一起成了伤脑筋的事。在删减合并之后,整个导图看起来还是有些恐怖,但这次的理解已经较之前有了进步,我想如果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应该能做出一张更简单明了的思维导图吧。
《从0到1》,从书本的结构来看,主要解答了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要“从0到1”?二、怎样去开创适应未来的公司?而这两个问题解答的核心都是“垄断”。“垄断”,在我的记忆中,是一种被排斥的概念,因为它影响到了“公平”,所以才会有“反垄断法”、“反垄断”制裁的出现。虽然我们从小被“竞争”的概念教育着,但我们从心底里并不喜欢“竞争”,因为“竞争”意味着压力。但是“垄断”只可能出现在极少数的人手中,所以作为大多数阵营中的我们又不愿意承认这种“不公平”,生活在如此纠结的人生中,难怪社会上很多人会钻牛角尖。
一、垄断——从“0到1”的理想化追求?
作者提到,未来社会存在两种进步,一种是从1到N的水平进步,即复制,反应在当今社会就是“全球化”;第二种是从0到1的垂直进步,即创新,科技。
因为“创新”,做了其他企业不能做的事情,从而成就了“垄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垄断”似乎可以成为“从0到1”的直观表现(这里不讨论依靠政府或者政府扶植的企业)。但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世界里,“垄断行业”也没有长生不老的妙药,总会有旧的垄断行业覆灭,新的垄断行业崛起,似乎永远逃不出“竞争”的旋涡。
蒂尔在书中列举的一些所谓的“垄断”例子,现在看来,似乎也开始陷入竞争的压力。比如“苹果”,前不久苹果新品发布会后出现了各种吐槽帖,“苹果”的魅力光环已经不再是往昔的夺目。此前,“苹果”创造过“从0到1”的奇迹,无论是吸引人的外观、一流的用料、时尚的简约设计、精心控制的用户体验、无所不在的广告以及乔布斯的个人魅力,这些都让“苹果”成为最强势的科技实力。然而近一两年的产品更新换代,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惊艳,人们过高的预期导致了更大的失望。
“全球化”的影响下,想要做到“完全垄断”似乎并不容易。就像苹果,因为“从0到1”的突破,引领了全球的科技,但是后续的小细节的改进再也无法撑起“从0到1”的跨越,其“垄断地位”也日渐尴尬。
在科技发达飞速发展的今天,“从1到N”的复制的速度远超过“从0到1”的创新速度。共享单车引领并改革了绿色出行方式,一大批类似产品的入市,让这个新兴行业还未尝到垄断的甜头,就直接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状态。
“从0到1”本已不容易,再加上复制成本过低、速度过快,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想实现“垄断”似乎只能是在理想状态下。
二、“垄断”——“从0到1”的现实目标?
商业社会,目的只有一个——“逐利”,逐最大的利。唯有做到行业“独大”,方能达成此目标,而这个“独大”即“垄断”。
作者在书中提到“垄断企业”有四个特点:(1)专利技术;(2)网络效应;(3)规模经济;(4)品牌优势。
作为一个垄断行业,“专利技术”是“从0到1”的根基,如果没有与众不同的专利技术,最终还是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中国人似乎都很重视专利技术的申报,但真正有意义的却不多,因为无法做到超越现行技术10倍的改进,依然陷入竞争的泥淖中。而一个弥补空白的技术,无人问津,也依然无法成就“垄断行业”!
一个“利益至上”的商业社会,“从0到1”为打造垄断行业提供了可能性,而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逐利的内驱力也推动了探究“从0到1”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