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96,最近大家热议…
我所在的公司几年前也兴起一个说法:“白➕黑”、“6➕1”,六天工作不休息,一天休息不保证,比起996一串数字,这个算式是不是战斗值更高?不声不响,All in你所有时间。
结果怎么样呢?
时间一长,本来就加班加点的人不用督促也在夜以继日,享受奋斗中的快乐。而本来就对工作不上心的人,就算让他24小时工作也毫无成效。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这种无法上升为企业文化的宣扬,就像一阵风,过不了几天就烟消云散了。
996是怎么来的?
996的提法最早起源于硅谷,不过传到国内已经面目全非,原义是:一天工作九小时,早九点到晚六点。
硅谷地区,高新技术、互联网企业蓬勃兴盛,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技术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生变化,势必要求生产关系也要变化,所以很多创新的组织形式多来源于此。
其次,以谷歌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花超过50%的成本用于人才招聘。他们的招聘未必全都是高薪,但筛选出的都是热衷工作的“创意精英”。
所以与其说是制度有效,不如说是选人得当。
老板用钱可以买到一切吗?
“没有钱,空谈理想就是在画大饼”
的确,物质激励可以激发99%的员工,尤其是在我国,但不幸的是,99%的老板并不喜欢这个办法…
有一个段子:有钱不是万能的,至少有一点,它不能让人感受没钱的窘迫。
工作中,钱买不到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员工的责任感和忠诚感。有人可能举反例说华为就是分钱分的好,不要忽略除了分钱,华为还有很多其他配套的机制是众多企业无法企及的。
我们究竟需要一种怎样的雇佣关系?
我理解,传统的雇佣关系是一种社会化的家长制。
一种情况是强制。孩子你要听话,组织要求你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问为什么,要奉献要理解。
还有一种是乖哄。很多公司推出员工满意度项目取悦员工,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目的还是维护公司利益,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当然这两年,也有很多员工股权激励,事业合伙人,无组织、无领导项目工作制等创新做法。
但,
“思考是痛苦的,所以人们喜欢用时髦概念来代替”。
很多文章教育员工要将老板当作客户一样去对待,同理,我们需要的也是领导者将下属当作合作伙伴,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最终达成双赢的良好氛围。
这是一种纯粹的营销关系,不是传销、不是直销,是一种让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员工充满成就感的新型雇佣关系。
最近参与了一些公益非盈利组织的活动,我观察志愿者们的工作状态是传统雇佣关系下员工无法比拟的:他们更加知道工作的目标,充分感知自己的责任,愿意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并坦然享受付出带来的成就感。
我想这会是一种有益的参考。
作为职业经理人,我该怎么办?
【1】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终身致力于自我更新
很多人和我讨论人生迷惘期的话题,在我看来,我们多数职场人都交替经历在缓冲积蓄期和活力奔跑期。
重点讲讲积蓄期,比如:事业停滞、发展瓶颈,我们很容易灰心丧气,一片茫然。每当处于这种状态,我都会警觉地识别出来,并且庆幸自己即将进入下一个快速成长期。
当然只有精神致胜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做一些具体的事,比如我会大量看书,写很多读书笔记,找很多专业朋友聊天。有的人喜欢跑步,甚至打扫卫生、洗马桶。
行动治愈焦虑,它让你脱离胡思乱想的折磨。同时行动会带给我们反馈和灵感,让我们整理思路,在某一瞬间找到方向。
如果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做点政治正确的事,比如:学生学习、雇员努力工作、运动员全力投入训练…
或者只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做好一切平淡无奇的小事。
【2】找到工作以外的兴趣
工作场合更多是一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追求心之所向的虔诚和志同道合。
找到自己的长处,人会变得更加自信,也会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合作的产生也就更为顺其自然。
不是所有人的成就感都来自于工作
这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对企业抱有责任心。
这个世界很有趣,没有事业心的男性就像过度追求事业心的女性一样,被刻板印象指指点点,比如:不想当皇帝,只想诗词歌赋的陈后主;不想要江山,只想做木工的宋徽宗…
和很多东西一样,事业心强弱也是正态分布的,少数人极度热衷,少数人无欲无求,多数人平平淡淡。
而这一点,也是大家争论最多的。
“我们不是反对996,我们只是反对强制996。”
很多公司为了996而996,本质上暴露了内部衡量标准不清的弊病,只能通过最直观的时间来上纲上线。
有的公司则是“为你好”,“孤立你”,不遵守的不是我兄弟,听起来总是让人感觉很不友好。
拼搏是拼搏人干的事,同时也要允许不拼搏人有各自不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