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对故事和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这篇文章我们借用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钱德勒的一句话开篇:
唯恐天下不乱,乃作家职责所系,责无旁贷。
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作家,但我们编写故事也同样适用这句话。
故事要从乱子讲起,要设计一些事情,让主人公平淡的生活发生不平常的情况。
猫坐在自己的垫子上,故事是不能这样开始的。猫坐在狗的垫子上,故事要这样开头才对。
乱子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能在主人公平静如水的生活中激起浪花的事情都可以算是乱子。
例如:家人逼婚
发现老公(老婆)的秘密
警车停在家门口
半夜打来的电话
收到奇怪的邮件
目睹一场意外
故事的开头应避免较多地展现人物背景、故事场景之类的事情。必须让人物和麻烦先亮相,可以随着人物的登场来逐渐补充他的背景信息。
吸引读者(阅卷老师)的是:一个行动中的人,还有那些搅乱风平浪静的浪花。
一定要记住:先行动,再解释,推迟展示部分。
开头最好避免,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或者夫妻和睦、亲情融洽,开篇抒情或者描写天气,大篇幅的介绍故事背景。因这这样的开头很难成功。
美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在《这样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中提出了故事写作的“LOCK”系统,即:
L:故事的主角。
O:主角的目标。主角的目标是故事的动力,驱动故事前进。
法国叙事学有个简单的说法,叙事的动力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个复杂的组合,有基本的生理欲望,也有社会化的欲望。比如,“钱”在任何时代对于大多数人都有着强劲的吸引力,“钱”可以转化为“宝物”,对“宝物”占有的欲望,一直是很多电影故事中人物的一个持久不变的目的。想一想,有多少电影,不同的人为了一笔财宝,争夺得头破血流。
目标通常分为二种情况: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
在主角实现目标的路上要设置层层障碍,把事情弄复杂。如果主角轻易实现了目标,这故事可以就没有情节,或情节相当单薄。
C:对抗。故事的主角与其对立面之间的冲突。这是故事的关键所在,也是主体部分。对抗也可以理解为在主角实现目标的路上要设置层层障碍,把事情弄复杂,决不能轻易放过主角。如果主角轻易实现了目标,这故事就可能没有情节,或情节相当单薄。
这个对立面,可以是自已,比如上一篇文章的举例,故事的冲突存在于男孩的内心,看他能否对付得了内心的恶魔。还可以是环境,更多的对立面往往外化为另一个人物。
K:结尾。结尾的设计一般是:付出牺牲的同时获得回报,这在后面的文章会详细讲。需要注意的是,放弃无比珍视的梦想也是一种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