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 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于上海市,1990年上海市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3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公务员全覆盖,企事业单位中事业单位全覆盖,企业单位虽未全覆盖但也有全覆盖的趋势或气势,没有覆盖到的只有一部分非公企业,现在历年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巳达14.6万亿元。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单位为职工缴住房公积金天经天义,一部分非公企业不为员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是良心缺失,现在看来远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在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实行公积金制度的只有新加坡和中国两家,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实行,中国是从新加坡学来的,新加坡的公积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养老金、医疗金可以互相打通,即一个公民如果住在公房系统里,没有使用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那么买房的公积金就用不上了。但当该公民身体出问题时,他公积金账户的钱是可以用来治病的。如果这位公民的身体很好,住房又不用公积金贷款,那么这笔钱积累下来,到最后可以增加他的养老金总额。而我们在学习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时,落实的只是独立的住房公积金,它与养老金特别是医疗金并不连通,积极地看它是回归本义,消极地看它是断章取义。即使从它本意来看,30年后公积金贷款的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1995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开始提供抵押贷款业务,发展到现在,中国房地产系统已经基本建立,购置商品房的商业贷款体系渐成主流,到2018年底,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5.75万亿元,而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4.98万亿,在整个贷款余额中不到20%,即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是完全有可能用商业贷款补足公积金贷款取消所带来的20%空缺的,同时并不增加老百姓的住房贷款债务。何况运行多年的公积金体系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覆盖面不完整,缺乏公平性。二是保值增值机制不到位,收益率很低。三是公积金历年缴存的14.6万亿元丧失了股市长期资本的配置功能。归总起来一句话,公积金制度改革势在不行。
那么,怎样去改革公积金制度呢?首选方案是用企业年金代替公积金,企业年金是用来补充养老的,要保证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单靠28%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是不现实的,即使加上一点自身储蓄也还是不够,企业年金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养老补充,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出台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制度,可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除了少量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设立年金制度以外,其余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都没有设立,整个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总量才有1万多亿元,只占我国GDP总量的1.1%,企业年金扩容又势在必行。
公积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企业年金扩容也势在必行,如果把二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会怎样呢?企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在运行方式上有三个类似之处:第一,都是由企业和职工按比例共同缴纳,且缴纳的比例两者一模一样,都是企业缴纳6%和职工缴纳6%。第二,都是到退休那一刻,由职工全数取回,用于退休养老。第三,两者都没有统筹账户,只进个人账户。正是这三个相同特点,为公积金转为年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二者融为一体后,可以互补短板,相得益彰。一是在优惠政策上,我国的公积金比年金更优惠,公积金的税收抵扣方法与美国401(K)的年金税法大体相同,人家年金搞了几十年的那一套,我们二十多年前把它嫁接到了公积金上了,公积金转换为年金后,公积金的优惠政策就会同样倾钭到年金上。二是公积金保值增值方面做得太差,缺少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体制上、机制上与年金不同,改革融合后,完全可以按年金机制保值增值。三是企业职工缴金率天花板问题,企业缴金率已达39%,职工缴金率已达16%,在全世界已经很高了,若再加企业年金12%(企业和职工各6%),不论是企业还是职工都无法承受。
公积金和年金改革融合有六个要点:第一,现有公积金账户与年金账户合并,形成个人账户。第二,现有公积金贷款老人老办法,按约定直到结清为止。第三,企业按原来缴公积金的比例,每月每年为职工缴纳年金。第四,把公积金的财务优惠政策转移赋予年金。第五,按照国家年金系统理财规则,以招投标方式引入公募私募基金,形成规范的运行体制。第六,职工退休时,可以把个人账户累积的资金全额提取。
总而言之,公积金转换为年金一举多得,公积金制度不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公积金制度有别于新加坡,是权宜之计,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年金具有普遍性,极需扩容,公积金转为年金后直接完善了我国的养体系,使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不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公积金转为年金后,扩大了我国股市长期资本的源头活水,壮大了我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我国股市的弊病之一——散户化、短期炒作有望克服,为我国股市注入一股鲜活的清泉。
2021年4月30日于盛世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