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故事,过你的人生,我是鱼塘歌,会熬鱼汤的政委!
相信很多人都有游逛名人故居的经历,映入眼帘的各种信息,诸如家具摆饰、文献资料,当然高级一点的还有专人维护和特意设置的投射灯。
然而,从情感上来说,我去过的那些故居,仅出于满足我对名人的好奇,而非我真的和他们有什么共鸣。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现象,突如其来的有一丝酸楚和不值得。因为我们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他们(名人)也就被逛了一圈,并没有在对视中给双方的生命增加些许分量。
如果现在你叫我把之前去过的故居用几句话分享出来,我只能说抱歉,我已记不清去了哪些地方。
从时间统计的角度来看,我浪费了时间,也白占了官方的统计数据(某某故居接待游客...影响了....人)
我再一次用了这么长的铺垫来引出今天主题,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
在读《奇特的一生》之前,柳比歇夫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时间管理很牛的大咖,每天工作4小时,在56年里学了70多本著作。
我羡慕崇拜的点很清楚,如何才能每天这么自由地工作又可以获得这么高的成就?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所以我买了这本关于他的故事书。
在读了一大半之后,我发现除了他赖以成名的「时间统计」法以外,他这个人也是十分有趣的。
即使之前在百度他的「简历」时知道他不仅是昆虫学家,还是农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头衔很多,受现在「专家」的影响,对此有些不屑的。
而他的这本故事书,很好的补充了他作为一个多元科学家的实例,用文学的描述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上面提到那么多头衔,不是夸耀他,而是埋了一个伏笔,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工作者。
这个人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历史给出的要求,能排得上号的学术泰斗,都是横跨多领域的大咖。
我们一直说术业有专攻,现在想想,这句话好像是针对于普通人说的,而对于那些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界的阻碍。
阻碍肯定是在的,只是他们跨过去了,而我们还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
似乎有些偏题了,说回人物传记的力量,上面差不多说了,那就是榜样的力量,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大佬的,没有经过挑选的真实的故事,是能够真切的赋予读者能量的。
就像此时此刻的我,开始思考空余时间(无聊的空档)要做什么?界限是自我认知的局限,而行动会真实地触碰到那些名人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