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先圣
一个没有往事可以回忆的人是可怜的,这种记忆的麻木,不仅仅证明一个人内心的冷酷无情,也证明一个人的爱心已经丧失殆尽。因为,即使你什么都没有,你也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可以回忆。
谁都有往事,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次伤痛。但是,有的人经历了就慢慢抛弃到了尘埃里,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们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能够看到作家带给我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回忆,那是一个文学家的往事,那些往事,并没有成为过眼云烟随风飘散,而是被作家珍藏了多年,一朝拿出来,就成为了精神的美餐。
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完成的,在一切的语言、热闹、喧嚣、浮华、名利消失的地方,隐藏着世界的秘密。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光芒万丈的身影,你应该到他成名之前的地方,去探寻他坚守的寂寞。
生活总是喧嚣吵闹的,很多人习惯于这样的气氛。但是,如果在这样的生活中没有一颗清醒之心,你必定被这尘世埋没。有人不同,他们总是能在浮尘之中倾听,能在喧嚣中聆听到世界的寂静。
对于一颗高傲的心灵来说,最大的痛苦,是莽原四顾,舍我其谁的孤独,是人生路上无人企及的寂寞。嫉妒的品行,来自于自卑,只存在于虽有抱负却没有成功的人当中。
给大学生讲座,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听讲座,当时总是能够心潮澎湃,可是,几天以后往往就恢复平常的生活,燃起的激情就不在了,我怎么才能永远保持这份激情? 我说,正因为这样,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座右铭”这个做法,目的是用每天在座位上抬眼就可看见的一句话激励自己。 但是,很多人,即使把警句刻在了座位上,也做不到,所以,大多数的人,一生平庸无为。 但是,有人却不同,那些伟大的人,杰出的人,他们每天都激情澎湃地走在赶赴梦想的路上,因为他们,把座右铭刻在了自己的心上。
读书而让自己博学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哪一门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提高人生的品位。一个杰出的学者,重要的不是哪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对世界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者。
去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实,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连院士都不是,数次申请都落选了。这让我想起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他是近现代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但他只到47岁才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此前也是数次申请而落选。而另一位大哲学家胡塞尔更甚,57岁还是哥廷根大学的编外讲师。这些人,就如法国伟大的文学家莫里哀死后,法兰西学院在提到这位终生未获得院士称号的大文豪时自责的:“他的荣誉中什么都不缺少,是我们的荣誉中有欠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很多故事都隐藏着深深的忧伤。不同的是,有人总是把忧伤提起,变成了人生挥之不去的悲苦;有人把故事当做了一种经历的成长,忧伤都化作了人生的芬芳。
当一切往事都隐没在岁月深处的时候,文学家就点燃了回忆的烛火,把一个个曾经的片段,都打磨成美好的风景,重新拉回到我们的面前,打动千万颗沉睡的心灵。
当我确信,每一天,都有无数的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即使长时间限于孤独,我也不再寂寞,因为我知道,我与无数心灵相通的朋友在一起,一起沉思,一起痛苦,一起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