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位朋友和我聊天,说学习是反人性的,那些学习型社群怎么去激励学员坚持下去?这个问题有点大,我也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以至于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人会说这不很简单,如果想要增加活跃,那就做个每日的打卡签到或者设置个每日一问,然后每周举行个话题讨论或者线上分享,每个月来一次线下活动不就好了,社群活跃不都这么做吗?
对,现在说起做社群好像都是这种套路,成功的少,多数却并没有什么起色,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套路背后的东西。
这个朋友有个想法激起了我的兴趣――激励理论。于是我去了解了下,这个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前人的智慧。
内容型激励
内容型激励主要探索人的行为动机,需要什么就激励什么,以此激发人的行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此外著名的还有内外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那这些普遍的需要动机在社群中如何发挥作用?
01
社会以及关系的需要在社群是必须的,而社群也必须促进群主与群员以及群员之间的链接。
进群之初,群员进行自我介绍,除了个人信息外还需介绍本人的优势资源以及对群的的需求和期望,同时群主应编制校友录并公开,方便之后的联系。
群主作为最初社群的核心,需要积极与群员交流养熟,群友的提问必须迅速地作出回应,群内的消息尽量传达至每位群友,同时在朋友圈也可互相沟通。对于比较忙而没有参与社群活动的群员,需要及时复盘总结并发送。
群友之间的链接主要来自于开始的自我介绍,之后就是线上的交流讨论与线下活动。为了社群的仪式感,定期的交流讨论需要提前通知,最好做个话题调查,切中痛点,不至于讨论冷场,如果冷场,群主首先发言。每次的作业战友可以互相@对方,或者直接组cp进行交流。
社群的存在也是用户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在高质量的社群之中必有一些有特长有资源的达人,我们需要招募他们并进行分享,让他们在我们的社群积累人气和影响力。如果效果不错,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组队完成一些小任务例如10天的案例讨论打卡,增加社群成员之间的链接。另外,线上聊十遍不如线下见一面,线下活动带来的影响远大于线上。
02
成就与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求,掌握这种需求是社群运营的一大利器。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制定用户的成长路径或者积分体系来保证对用户的激励,必要时进行挑选单独成立小群,007现在两者兼而有之。
普通的践行者可以参选志愿小组长,之后可以成为班级的值月生,负责班级整月的管理,最后可以通过班训营成为班长,带领一个班坚持写作。现在007引入的积分系统,让你每个在这里的每个行动都能获得积分,包括打卡、写作、点评等等。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成就需求也可制定相关的荣誉奖项。
一方面坚持的行动会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引入竞争,利用小组pk或者作业评比的方式,激发荣誉感,胜者可在群内公开颁奖展示,并发表获奖感言或者是一些分享,组长或者优胜者更可收获进一步形成kol或者助教的机会。
过程型激励
过程型激励就是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这里著名的有期望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
从社群来说,每个社群都是基于同一个目标目的形成的,也就是每个社群都有他的一面旗帜,007社群的旗帜就是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后一起去南极,而众多战友的加入也是因为这面旗帜的影响力。因此,每个社群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别人可以清晰地感知社群的价值。
从日常的学习打卡来说,打卡需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获得价值,比如七年后去南极,同时时间难度需要拆分,比如七天写一篇。都知道坚持打卡能激励学习,但却还是少有人做到,除了赋予打卡不一样的内容展示和意义深化,还需要设置短期目标来培养长期的习惯,短期的收益激励长期的价值。当然,社群的氛围也很重要,不少人不就是因为自己坚持不了而组群打卡的吗。甚至有人采用对赌协议,立下flag,做不到就发红包。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这类研究的是人的行为收获的反馈对接下来行为动机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反馈,而我们常常根据这些反馈去调整改造我们的行为。这类理论著名的包括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
强化理论通过改变环境对他人行为进行强化,设立明确的奖惩措施,对积极完成打卡讨论和作业的人进行及时奖励,相应地对相反的行为进行了解规避。如果群员对于某类话题的讨论比较多,可以加强对此类话题的讨论。以正向反馈的方式去引导激励别人相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改造人的行为。
如果社群成员没有积极性,那就需要分析原因,是产品内容本身的问题,是社群引导激励不足的问题,还是成员本身的问题。不同的归因会影响对未来的期望和情绪,有的学员会在群中受到挫败,觉得相比于别人自己不够优秀,或者预期与现实相差较大,就会失落消极以至于退群,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去沟通,引导他们制定一个目标或树立一个标杆,帮助克服困难。
社群的激励除了需要运营人员去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外,也是对内容产品的考验。最后希望真心地去相互激励,相互赋能,一起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