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1
学术报告:《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主讲人:李松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
授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
学润心楼三层学术报告厅
现在的学校教育绕开“传道授业解惑”只专注“造器”而后出现的困境重重,只好再回来先把“道”论清楚了,然后决定看,到底要什么干?
方法论或人性论在西方哲学体系与社会发展里已经运用得很普遍很广泛,而中国的教育界谈来谈去了这么多年后,仍然是迷茫的。而有趣的是,中国“半死不活”的商业企业倒是在这一领域做得非常好。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谈方法论人性论,要请中国无限多倒闭的企业人来说,因为他们是经过“实战”过来的。
听大学里的教授讲方法论人性论的操作运用,只会让听的人云里雾里。还好的是,除了一些学生听,然后就是那些也讲得云里雾里的老师在台下听。
原因是不做器的论道者,他能够拿出什么来给听者“解惑”呢?
李松林提到的“综合实践教学”,在目前的中国学校模式里,是种不出来,即使做出一个什么模型来,也是如经不起敲打几下就会散架的。要重新构建出一种模式,有可能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基于线上线下的社区书店与夜校模式。如樊登书店,如斧正堂•器道痕迹馆……等等。
之前没有过多地学习与关注余文森教授的教育研究,因为在学校里教书时,余教授的课课题研究都是那些在拿着“教研经费”的老师在关着门自己弄,我们就不去敲门,也不想去管他们。但今天听了他在李松林报告后的发言,感觉值得下一步关注他的思考,主要是关注他提到的“模型”或“模式”是否出来。
不过从听其言,观其行来分析,希望不大。因为这次活动是他发出的,而如我这样的老师,却被闭于外面,没通知。我在他的秘书那里得到消息自费赶过来,发现礼堂里听课的人,都是“名师”啊,中国教育界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是,你一旦混到了名师,基本上就不要教书了,就可以坐而论道。由此可见他的思维或是学术圈仍然是在“旧土壞”里。如果用“旧土壤”不准确的话,那就是玻璃罩中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