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的经历如同一部传奇,他就是孙立人。他的一生,铁骨铮铮,情深意重,既是一位军事将领,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孙立人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色,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之一。他的战略战术被美国等世界强国军校搬进了教科书,他的名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然而,他的晚年生活却异常凄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孙立人出生于安徽泸州,早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22岁时赴美留学,24岁时受聘于美国桥梁公司担任设计师。如果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或许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然而,年轻的孙立人虽身处繁华的大洋彼岸,却心系苦难的乱世中华。眼见国家国运衰退,军阀混战,他毅然决定弃笔从戎,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军事。
1928年,28岁的孙立人毕业回国,开始了他波澜壮阔、戎马倥偬的一生。从28岁到90岁,他的人生有一半时间在战场上厮杀,另一半时间则在幽静中度过,这一幽静就是33年。
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战功赫赫的孙立人为何会被幽禁呢?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蒋介石用人素来秉持非亲信不用的原则,而孙立人并非黄埔出身,在蒋介石眼中是个外人;二是孙立人性格刚正孤傲,不喜好权谋之术,也不擅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使他与许多黄埔系将领都合不来;三是孙立人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曾一度想让他取代蒋介石来管理台湾。
1945年二战胜利后,联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没有提前通知蒋介石的情况下,邀请孙立人参观欧洲战场。蒋介石得知后大为恼火,他认为艾森豪威尔只邀请了孙立人却没有邀请他,是对他的不敬。此后,蒋介石对孙立人的愤怒和猜忌与日俱增,但孙立人对蒋介石始终忠贞不二。
1949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局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弃蒋保台的对华政策,并将孙立人作为重要人选。同年2月12日,美国远东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专程赴台,邀请孙立人飞往东京,共商保卫台湾大计。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孙立人不为所动,他对麦克阿瑟说:“我忠于蒋介石,绝不会背信弃义。况且,我只会打仗,不会搞政治,更不会领导反共,请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孙立人的光明磊落并没有换来蒋介石的信任,反而加剧了蒋介石的不安。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台湾的危机暂时解除,孙立人的作用大大削弱,蒋介石认为扳倒孙立人的时机终于到了。于是,蒋介石用四步棋上演了一场阴险的大戏:第一步,收兵权。蒋经国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将特务网络渗透到陆军总司令部,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一切行为都暴露无遗。第二步,以莫须有的泄露军机罪名逮捕了孙立人的英文秘书黄正,并判刑十年。紧接着,孙立人的许多旧部也被逮捕,人数高达300多人。第三步,严刑拷打。保密局对郭廷亮严刑逼供,逼迫他认罪,并指认孙立人。郭廷亮坚持不认,保密局又把郭廷亮的妻儿抓进监狱,企图以释放他的家人为条件,让他写下自白书。第四步,拿着郭廷亮的自白书去威胁其他涉案人员,几经反复,终于得到了几十份令保密局满意的认罪书。
1955年8月,宪兵队将孙立人的官邸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将厚厚的一叠认罪书甩在孙立人面前,要求其引咎辞职。孙立人顾全300多名部下的性命,只得无奈地写下辞呈。很快,总部以纵容部署武装叛国、窝藏匪谍密谋犯上的罪名,将孙立人逐出台北,全家人被驱赶到台中郊外向上路一段18号。至此,孙立人一家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活。
对于被幽禁的孙立人,蒋氏父子采取了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的政策,孙立人能够接触到的人,身上都携带着武器,一旦发现有营救的情况,就可以立即将其击毙。孙立人被停发工资后,生活陷入困境,只好自己种些蔬菜和玫瑰花,由夫人拿去变卖,换钱买米。
1988年1月13日,随着蒋经国的去世,孙立人的处境迎来了转机。社会各界要求恢复孙立人名誉的呼声越来越大,同年3月27日,国防部解除了对孙立人的监管,孙立人终于重获自由。然而,此时的孙立人已经88岁高龄,两鬓斑白。
恢复自由后,当有记者问孙立人对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时,孙立人立刻反驳道:“从未反过,何平之有?”民进党多次找到他,让他站出来揭露蒋介石的残暴,孙立人婉言拒绝,他说:“我痛惜自己的遭遇,但我不愿意演讲之过,因为蒋是长官。”
获得自由的第一件事,孙立人委托旧部潘德辉回安徽老家祭祖。当潘德辉将祭祖的过程拍成照片带回台湾给孙立人看时,孙立人激动得要向潘德辉行跪拜大礼。1990年,他再度委托潘德辉回到家乡,与当地政府洽商墓地的迁葬事宜。潘德辉返台后,孙立人已陷入昏迷状态,当听到潘德辉的声音时,他喃喃地说:“为什么到今天才回来,我等了好久。”
1990年11月19日上午11时15分,历经不到三年自由时光的孙立人将军带着毕生的遗憾病逝,距离他90岁的寿辰只差三天。孙立人的临终遗言有三个版本,医生记录的是“我对得起国家”,亲属记录的是“还我清白”,部下记录的是“我是冤枉的”。一代名将的遗言,竟是如此的悲壮与凄凉。
回顾孙立人的一生,他半生传奇,半生凄凉。他是一位军事奇才,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