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本书,我看的是余华的《活着》,很触动人心,让人忍不住往下看。但结局又太过悲惨,让人看完不由得伤感。我想着,下一本书要让我自己看着不那么悲情,不然都会对世界失去希望。
很多人说: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当我们看完一本书,需要很长的时间走出这个世界。我很同意前半句话,每一本书真的都带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但每次看完一本书,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另一本,希望去探索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不知这是我的功利心在作祟,还是什么。但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来证明我确实看过这本书,等将来慢慢回味,也是对这本书有个交代,然后心安理得的开始下一本书。
我的文笔其实不怎么样,相信读我的日记就能看得出来,其实我也没有哪方面是特别突出的。小时候,我特别讨厌看书,很多必读书目我都只是买回来,然后闲置在家里。可能是因为自己资质平庸,才想花更多心力在学习上或者只是被外界娱乐迷了眼。
上了大学以后,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至少现在有),就想着把之前少读的书读回来。我不喜欢读枯燥的散文,更喜欢读有趣的小说。虽然小说对于我们的文学素养可能并没有多大裨益。现在大多数人,都选择kindle或者各种APP来读书,更简便也更划算。但我总还是不太习惯,纸质书一页一页翻过去,一页一页变少更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在看书(但确实有些费钱,可能将来会去图书馆吧)。
我刚刚看完的这本书——《偷影子的人》,是我特的选的温情小说,想弥补上本书留下的缺憾。它不是很厚 ,我分两天看完。书中自男主人公与克蕾儿分开之日,我就一直在期盼他们再次相见的一天。当写道:“往后的每个夏天我都没有去。”我心中莫名的心疼,心痛克蕾儿的苦苦等待,和他们之间的缘分就此淡去。直到大结局,他们才彼此相认,我刚准备往下看时,却发现已到结局。这种戛然而止,让我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苏菲是个很好的女孩,但克蕾儿已经先入为主。生活也总是会讲究先来后到,遇到“真命天子(女)”真的是十分困难。爱情这个东西很奇妙,友情也是。闹掰了的恋人能放下芥蒂,返回最初成为朋友的阶段也是很少见的,最多就是见面打个招呼,或者老死不相往来。我很欣赏苏菲,希望能够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单指性格)!
男主人公是医学生,苏菲也是。从书中的描述看,他们的医学生活真的是非常紧张忙碌,以至于“我”都无时间抽空回去探望母亲,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而我现在作为一个医学生,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忙碌,除了考试月期间,感觉有点空虚。对家人的关怀真的十分重要,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老了所能依靠的唯有你,但他们又担心自己会拖累你、打扰你,很多事情总选择隐瞒不说,就像我们小时候干了坏事也总是“报喜不报忧”(性质不同)。这时候,更需要我们自己的主动,不然等晚了,只能一世后悔、愧疚。
书中父亲因出轨与母亲离婚,对童年的“我”伤害很大。“我”一直期盼与父亲见面,可惜总不能如愿。直到母亲死后,“我”才发现,父亲从小到大给我写的每一封信,却只能心里埋怨:“母亲,你怎么可以这样。”想着当时父亲离开,母亲心里有多恨他,便也能够理解母亲,但父爱仍是主人公渴望却无法获得的珍宝。
婚姻确实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终身大事,当下许多人忙忙碌碌、闪婚闪离是对自己的人生很不负责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孩子的童年需要父母共同的关爱,将来才能同样的去爱自己的孩子。童年就接受父母的离婚,不仅会让孩子缺失一方的爱,也会让孩子对感情不信任。孩子是上天的恩赐,如果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那么就不要唯唯诺诺,等双方有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往下走;如果已经做好了准备,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离婚(当然出轨不是小事,这属于前一种,他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之前,我其实挺反感那种结婚前约定好几年后再要孩子的行为,因为青春很有限,而女人的生育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也就是年纪越大生孩子越危险),如果确定那个人就是你的另一半,你愿意与他(她)共度一生,那么生孩子就没有必要像做工作安排一样。但如今看着这庞大的离婚率数字,我觉得或许爱情会一时冲昏我们的头脑,结婚后各自冷静一段时间再谈才是对自己、对孩子更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我的想法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上述,只是我在读这本书时所衍生的想法。真的感觉我这人有点矫情……
顺便说一句,下一本《许三观卖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