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人性的弱点》里让我灵魂震颤的故事——正是它们让我学会了真正的沟通。
书中第3章那个经典场景:
林肯写下一封尖锐批评下属的信,却最终没有寄出。
他说:“尖锐的批评和斥责几乎永远于事无补。”
合上书那一刻,我想起昨天对我家那位的抱怨:“不是跟你说过,出门时顺便带走厨房的垃圾吗?你为什么总是忘记倒垃圾?”
也许是那个“总是”像根刺,瞬间氛围变得凝重起来。争吵倒是没有,只不过他脸上露出了那个不甘也不爽的表情。
我太熟悉他这表情了!言外之意就是我话多了,自己不做、做不到的事还叨叼叨!
确实也是!就因为两人太熟,所以说起话来总忘了把上门儿。我们,总习惯把最锋利的语言,留给最亲近的人。
卡耐基说:“人并非逻辑生物,而是情感生物。”
指责只会触发人的防御,而理解才能打开心门。
现在想想,我应该这样说: “这周你三次记得倒垃圾的样子特别帅!要不要试试在冰箱贴个便利贴,让我们一起养成这个超酷的习惯?”
这样一来,奇迹的发生也许指日可待了。
我们可以主动设置手机提醒,可以互相提醒,未必事事完美,但总不会因为无意的指责让对方感到难堪,甚至有不服气。
就像卡耐基发现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
你有没有也在关系中感到:明明关心,出口却变成指责;努力沟通,却像打在棉花上;想要温暖,却把对方推得更远……
卡耐基一针见血:“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永远不必担心未来。”
真正的沟通不是“倾销观点”,而是“点燃共鸣”。
就像钓鱼时用鱼饵而非你爱吃的草莓——需要站在对方池塘思考;
最高级的说服,是让对方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主意”。
卡耐基直言:“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惹上麻烦”。
证明对方错了,相当于说“我比你聪明”——这直接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
面对父母固执的老观念,与其说“你落伍了”不如说“我理解您的顾虑”;
同事的工作提案不够完善,请不要说“这行不通”,而是试试“这个角度很新颖,如果结合……”
但凡孩子发出各种奇思妙想,我们大人千万别说“不对”,而是说“你这个想法太有趣了,我们再来看看……”
真正的成长,是你一直在阅读,读书,读人生。在合上书的某个瞬间,突然看懂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