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人来讲,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多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技术的发展是不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吴军
2016年3月3日22:00:08
从去年,我就开始读这本书了,因为中间的寒假,在家不过是偶尔翻出来看一下,到学校来之后才每天看点,终于把它看完了。为什么是下册?嗯,,其实上册我也看过不过没看完只看了一半便又还给了学校的图书馆了,都怪自己那时候看书不用功,后面有在想起来看却是只能在找到下册了。
《浪潮之巅》的作者在书的后记中说,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写一部IT史记,而是为了多数不聊解美国的中国人去了解美国的科技公司,创新力及商业。而我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读者也算是有些短浅的了解与感悟吧!
如我这决定做一名程序猿的新手来说,了解世界上那些颇负盛名的IT公司的起源于发展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吧。虽然自己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商业头脑与书中提到的那些大佬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能够间接地感受到他们的魄力,在作者的帮助下了解各大公司的商业模式,回味那些华尔街上的战火硝烟。简直是同看了超超超精彩的好莱坞大片过瘾,而不止于简单的过瘾。
凡是大公司的发展,能够站在世界的浪潮之上,莫不是离不开技术的更新或是革命。技术的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没有过去经验的积累,是没有现在的技术浪潮的。从电子制造到互联网2.0和云计算,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了不起的前行。若是抓住机会就能顺风顺水的领跑一个时代。抓住机会并不是很容易,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候会伤害到他们目前看似很盈利的部门。企业的转型需要有对未来的精准眼光。这就靠企业的创始人或是总裁的个人能力了。在这中间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定律--基因决定定律,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地植入该公司,成了这家公司基因。旧的的基因未必适合新的市场,对基因的改良才能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于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没有什么成功,没什么成型的基因存在于我的大脑之中,但是现在是我基因的培养时期。有着良好的做事方式,思维模式都对我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倘若有一天我达到了理想中成功,然后面临一次转型,我希望我能随着浪潮而流。
《浪潮之巅》的下册更多的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其中的风险投资,现在的离这些东西还是有着很远的距离的。但是书中斯坦福大学的教育模式或许能让我有着比较大的收益。斯坦福远离联邦政府,地处美国西部,它从工业界拿钱,守着硅谷又为这些地方培养优秀的人才,相得益彰。学校与工业紧紧相连,学生有机会去拿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来最大化的帮助自己。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大学,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大学,对学生外松内紧,对有动力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这要求学生有自觉性。我处在中国的一所排名二流的大学,学校提供的东西并不十分多。但是学校对我们的约束也不是十分的紧,甚至可以说是松,我个人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关系着我到底能在这里学到多少东西。然后就是要去接触自己工作方向上的事情,找到那些有对我帮助最大的课题。
书中还有大量的商业模式,创办企业的经验,历史值得我去借鉴,但我想不是现在,将一个企业非发展当成一个人的发展,拥有优秀的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良好的基因文化,睿智的眼光,面对时代的更替的判断,积极,敢于挑战的进攻,朝谷歌的那些创始工程师学习,做一个肯动脑动手的 “博士” ,要有一个人当四五个人的决心与毅力。敢打敢拼会有自己的一次浪潮出现的。
书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学习与细细揣摩,然而目前我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写作能力也非常有限,不能正确表达或是了解作者的思维天地。在今后如果有时间或是需要,我一定会再次捧起这本令人震撼,“鉴信息技术值兴衰,考互联网之的得失”的杰作。那时我一定会有不同感受到与信道学习的。
个人写作的一个追求(也是作者在后记中的话):逻辑立论,论据支持论点。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不多说一句废话,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
本文中有些是直接搬的书中原话,要变为自己的话去说!
2016年3月3日2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