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城调回不知不觉半年已经过去,刚回来时新的生活方式慢慢成为一种旧有模式。现在,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午饭回家,小睡半小时到一小时,会起来冲杯速溶咖啡,坐在阳台看看杂志,直到下午上班。
今天中午继续读主题为人工智能的《新周刊》(第512期),读到一个关于劳动的概念,想要和大家分享。某位博士后说,“那时(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人类劳动),我们可能需要修改对劳动的定义,劳动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操作,它还包括对数据的产生。人工智能背后是社会的普遍智能,有多少人工和数据,就有多少智能。即便是一个宅男,他在网上留下的各种数据,都会被用来训练某种人工智能,于是就潜在对整个社会有了一个贡献。所以到时候即便一个人脱离了劳动力市场,也不意味着他是垃圾人口。”
人口前面冠以“垃圾”,应该是针对人口的价值加以形容。垃圾人口意即没有价值的人口。这位博士后用发达人工智能下脱离劳动市场的人口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来反对垃圾人口的说法。仍是用一个人的劳动来衡量他的价值。想起阿玛斯在《钻石途径》中的说法--存在即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劳动,甚至不上网,数据都不产生,他只是存在,他还有价值吗?存在即价值,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神秘而坚定的自我肯定,进而扩展到万物的慈悲吗?这种“存在”,想必是深刻意识到了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晚上不着边际、没逻辑地随便写点东西,再上传到公众号,分享至QQ空间,虽偶有回音,但也感觉像将信号从地球发往幽深的宇宙。一个人的灵魂和另一个人的灵魂就像人类文明和外星文明之间的距离,谁着火了,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