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惯性是阻碍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别最大的原因。具有惯性的人,他们会随大溜,现在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会去追随什么;具有智慧的人,他们会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再去追求。
停止惯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认识自己!
1.幸福是一种能力,与状态无关。
在当今快时代的节奏,幸福的标准被人们外化为有房有钱有车,人们往往去追求这些外在的条件去使自己幸福。可是却发现我们迷失在追求外界条件中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也得不到幸福。
沙哈尔接受为此分出了幸福四象限。
第一类: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的及时行乐者。往往会沉迷某一些吸毒之类的活动,他们认为当下就是最好的行乐。
第二类是现在不幸,未来也不幸的无助型。一般是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觉得生活一辈子不管做什么改变都是这么的不幸福,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群人。
第三类是现在不幸,未来会幸福的忍辱负重。他们会把当前的不幸的解释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可是这一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他们永远也不会幸福,因为不知道幸福什么时候会来,没有享受过程中的幸福。
第四类是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兴奋者。他们认为每天每时都是幸福的。
作者认为我们想要变得幸福,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总共分为两种,一种是溺水型的思维模式:我们现在不幸,未来会幸福,也就是忍辱负重型的人格。比如当我们在高考,都会说:过了这段考试上大学之后就幸福了。
另一种思维模式是郊游型:指的是在过程在过程中也享受幸福。当老师宣布明天去郊游,每一个小朋友都在享受快乐。他们在听到消息的时候就很兴奋、准备买零食的时候也是兴奋着、在去目的地坐在车上也开心的与所无足蹈、到达目的地之后开心地与小朋友交流、郊游完成之后也开心的与家长谈论。
把幸福的定义从未来转到现在,享受为目标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的幸福。我们通过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那些小而确定的幸福增加自己在过程中的感知幸福的能力——每天书写三件自己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幸福,可以让自己更加富有满足度。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自己的欲望。痛苦的来源都大多来自于欲望得不到实现,会产生焦虑,自己幸福度的感觉能力就会下降。通过少即是多,尊重精神世界。
流动效应:当事情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时,我们就会倾向忽略这件事。所以我们想要感到幸福,就要确定自己幸福的元素忽视外界的幸福寄托物品。
2.压力山大,怎么办?
我们现代人对压力的解决方法:我们都会想尽办法的战胜压力,而作者认为压力是我们自身的一个部分,我们要学会与它相处。
压力路径分为两种:一种是丘脑下部通往下垂体的身体性压力;另一种是丘脑下部通向脑干中缝核的精神性压力。
压力感受:一个是不快产生的压力,二是为别人做的事没有得到适当的评价而产生的压力。
不快产生的压力往往是快感失去的时候,比如,打弹珠,因为赢了就很有快感,但是游戏结束了,快感就变成了“不快”。
为别人做的事没有得到适当的评价而产生的压力,几乎人人都体验过,只是程度不同。例如,为家人着想的主妇,却得不到一声“谢谢”。
那么我们知道了压力的来源以及压力在大脑中的形成部分,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吗?
作者认为正念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压力。让人们找到压力的情感藏在身体的哪个地方,仔细体会这些情绪的源头,持续关注感受。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感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烈。
练习正念的人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锚定——锚定让身体保持正常状态。我们思维的习惯是凡事都要找一个理由,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正念就是给我们设定了一个锚,每当陷入了僵局或者过分纠结的时候,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找这个锚定点,回到这个锚定点。而且,任何时候,只要你回到此刻的感觉,你就回到了自己的锚定点。
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感官上,一旦发现自己的思绪缥缈,就立刻把注意力拉到一种感官上,这就是一种正念的练习。
3.如何让自己的情绪不被他人左右?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是因为我们对ABC模型中由事件A产生的想法B导致了我们的不良情绪C。
我们的不良情绪是由我们的想法导致的,可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观点。当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会纠正这个不良情绪,让自己尽快从不良情绪中得到释放,而没有观察到我们的想法。
作者认为我们主要有三大不良情绪。
✔第一种是过分烦躁:体现为紧张,沮丧,当我们处在这种情绪中,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一些举动发脾气。
这种情绪是因为我们想法中出现了应该化的想法,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把每件事做好,如果没有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的能力问题。
✔第二种是过分生气:表现为过分戒备。书中举到做飞机时空姐让一位乘客把自己的行李放到规定的地方结果乘客大发脾气,对这位空结表示戒备。
这种情绪是是因为我们想法中出现了过于内疚:会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因为我自己造成的,不论是好是坏。
✔第三种是过分抑郁:表示为干事无精打采,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
这种情绪是因为我们想法中的恐怖化,我们会把一切行为把它往坏处想。
当我们认识了自己想法中的某些错误观点是会导致自己的不良情绪,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性呢?
让我们假设一个生活场景,你发怒了,或者你担忧了、睡不着觉了。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一共四步。
第一步是反思,为什么会有C,找那个错误的B,审视一下B。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下这种关系的角度。
✔关于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就不能够被冒犯?如果被别人冒犯,我会不会觉得这对我是极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这就犯了一个应该化的思维。
✔关于他人的角度:我为什么要求他必须对我好呢?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呢?他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呢?
✔关于当下关系的角度:可能你对他人也有了恐怖化,或者应该化的想法。接下来你要想,如果我现在这样发怒的话,对于改善我们俩的关系有没有帮助?
✔接下来去对抗B,让自己想一个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就进入到了第四步——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一个人的情绪逐渐好转的时候,才有可能去想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发现一切改变的前提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认识到自己不幸福的原因、认识到自己压力产生的原因、认识了自己情绪产生的现象,然后再去解决。
苏格里拉曾经说过:不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只有认识自己才有可能改变。
——完结
你的点赞,是我最大最大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