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事迹,最足以启发我们的内心而扩充我们的人格。”摘自《人生致理的追寻》
“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超是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漱溟 《老先生》
结缘梁先知的言行,起始于大约一个月前的一篇公号文章。
当看到梁先知的名字时,觉得有些耳熟,只是链接不到更多与先知有关的信息。其实,也就是不了解、不熟悉,只是耳闻而已。
前几天和朋友到荷泽,晚上饭后出来溜达,偶遇一书摊。旁边有一近60岁的老者正在大青石砌成的地面上挥毫着水墨毛笔,习惯使然,想去翻看一番,碍于朋友一家人兴趣不在于此,便未驻足。
临近商业街尽头,天色已是21:30,朋友一家先行回家。
和朋友分手后,我便径直奔向书摊。
书摊分成二部分,青石地面上一排,有五米长;电动三轮车上一大堆,高高的。
人的大脑往往是这样,先捡简单的事情去做。就拿这看书来说,书摊明明有两部分,却不由自主地弯下腰,挪动步幅,去快速地浏览地上的那一排……。
不知是生意人的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在地上,没有找到自己相中的。
于心不甘,觉得不买本书,就像折了本钱似的,便拿起本大开本的心理学书,想找书摊老板问价。这时,书摊老板便向我走了过来,直接报价35元。
没想到,书摊老板竞是那挥毫泼水墨的“书法家”,敬意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敬佩书法家的挥洒自如、写意人生。
每每看到他们挥毫时的情形,感觉那简直就是一幅气定神闲、帷幄于心的指挥家式的大将风范,他们对字形掌握、笔画起伏、轮廓布局,早已了然于胸、信手拈来……
在和老板几句讨价还价的交流中,老板便在地上的书堆里抽出了《人生致理的追寻》,这本于2008年印刷三次的珍籍,并说:要不是看你像读书人,就不会给你推荐这本书。其实,自己明白是远配不上“读书人”这三个字的,充其量就是对书敏感些,而至今也没有读过多少本。
或许是买书人少的缘故,老者见我还算认真,便接着在三轮车上翻腾着,接连找出了几本来推荐。
这时,我更愿意称书摊老板为老者,虽然,他看上去并不算老。但当他给我翻出几本书后,再次在地上挥毫时,从心里就更愿意称其为老者了。因为,在卖书之际,还能够挥毫,足以显示出其志趣所在、心性所往。
我想,这与书是分不开的。
讨价还价总是免不了得,相对于书的价格,我更愿意和老者多聊上几句,与价格有关的或与价格无关的……。
《人生致理的追寻》,单看这书名,足以引发自己。
以下摘录几句,共同品味:
“人富有‘可塑性’,人最活跃,有种种可能;要紧的是保留可塑性,时时学习,时时创新。”
“‘饶有变化的主宰能力’即此人的生命,可以变化许多样,且其本身是主动。若失此能力,失此自新的机会,就失其所以为人。”
“世界其他动物均不能发挥生命之本性,惟人尚能发挥生命之本性。生命的本性就是常常创新。这一点精神只保留在人类当中。人类很应当注意。”
感觉现在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梁先知的思想和语言表达的意境,就权且引用先知的话来表达吧。
目前,只读到先知这本书其中的一篇,以上,也只是截取其中一叶。
此时,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保持“自新”,以“自新”来建设自己。
附:梁漱溟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中国的圣雄甘地”、“最后的儒家”、“东方圣哲”等。
新文化运动以来,以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两大思潮,构成了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梁漱溟即是一位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他始终坚信,在世界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梁漱溟,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对一个人的描述,能够知晓其年代、成就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只是一个基本的里程碑。而要探究其思想及其形成,或行为动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