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父亲希望AI复活乔任梁视频尽快下架”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是我侄女刷到视频发给我的,这是在揭伤疤。”乔任梁父亲表示感到不舒适,不能接受,希望对方尽快下架。
近年来,使用AI技术“复活”逝世亲人的行为愈演愈烈,并屡次引发舆论关注,产生诸多争议。有网友认为,AI“复活”技术能弥补生者的遗憾,寄托哀思;但也有人担心因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伦理争议。
不可置否的是,AI“复活”技术展示了科技进步中蕴含的善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人们因亲人离世而受到的心灵创伤。譬如此前,知名音乐人包小柏成功运用AI技术“复活”了去世两年的女儿,“数字世界”里的女儿不仅会唱歌跳舞,为妻子唱生日歌,还能与家人进行对话,场面十分感人;美国男子Joshua Barbeau用AI“复活”因肝病去世未婚妻的故事也一度感动了无数人,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向Project December网站,期望模拟已故之人,打造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从情感角度来看,这种AI“复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缓解亲人悲痛,起到情感慰藉的作用。
但就目前来看,AI“复活”这项原本应是治愈暖心的技术,已经出现了不少需要警惕的风险挑战。当人们沉浸在“数字化永生”的温情想象和技术抚慰之中时,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技术与法律法规、社会伦理及公序良俗的边界到底在哪?
AI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网络上一些博主未经亲属同意,就擅自“复活”逝世明星,除了乔任梁外,还有李玟、高以翔、张国荣等知名公众人物。这些博主打着“温情”的旗号,但在评论区置顶位置却趁机做着AI推广、收费服务,这不仅是在消费逝者,更是在揭亲属伤疤,给生者造成心理冲击和二次伤害。
除了伦理和道德层面的争议,AI“复活”技术的进步所伴随的法律风险也是无法回避的。
一是涉嫌侵害逝者的肖像权、名誉权。根据《民法典》规定,逝者的肖像权仍受法律保护,在未经逝者亲属授权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制作AI视频“复活”他人属于侵权行为。再者,这些“被复活”的逝者更像是被人为操纵的“提线木偶”,其所言所想,未必符合本人意愿,因此有可能对其名誉权造成损害。
二是存在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AI技术需要收集处理大量的个人数据,包括逝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家庭成员的信息。若服务提供者未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用户的照片和视频信息可能会被泄露,并用于制造虚假信息、欺诈勒索等不法目的。如何保障这些隐私信息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是一个重要的法律议题。
三是警惕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由于AI“复活”技术能再现已故者的形象、声音和言谈举止,且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存在着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冒充他人实施诈骗的风险。而相较于其他AI技术,犯罪者更是会打感情牌,利用客户对亲人的思念心切而从中谋取利益。
AI“复活”已故亲人固然具有积极的情感意义,但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如若不加以限制,可能会触发各种社会问题和法律风险。在鼓励技术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充分考量技术、伦理与法律等诸多因素,在确保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的前提下,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文章:张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