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波兹曼提出“人们由于娱乐失去了自由”,卡尔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对大脑的重塑。新一轮的挑战不但是简单的信息过载,而是对自我角色的重新定义,做技术的奴隶抑或是主宰者。互联网的精彩绝伦表面上不断吸引着人的注意力,实质却一次又一次将人的视线从一处迅速拉扯到另一处。在分散中,人们无需动用太多的记忆与思维,计算机作为强大的外脑,足以容纳海量的信息,而我们自感像帝王一样批阅奏章,打开、点赞、收藏、转发,以此表达自己的存在,乐此不疲,可若回过神来细想,又似乎陷入“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窘境。
正如苏格拉底所告诫的,对技术要怀有戒备之心,卡尔强调“电脑绝不是一个对你言听计从的简单工具,它是一种能以微妙而又确定的方式对你施加影响的机器”,正因这种微妙,使得影响不易被觉察。“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的“媒介认识论”暗示着我们所用的媒介工具直接参与了我们思考的形成过程,媒介的改变直接影响思维的变化。
那么,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到底是怎样的思维改变,这个议题不止一次被抛出,各有各的观点与坚持,当然,观点无对错。卡尔的观点更为严肃与犀利,跳跃式的信息接收方式,让记忆只停留于短时,而长时记忆的形成绝不是反复识记这么简单,表象、碎片只会让思维驻足于浅薄。
或许并非不是我们不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只是媒介不断培养与强化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新鲜到适应,从适应到习惯,我们也在这快速地辗转中不断获益,获取更多的谈资,以及更多往来的圈子,虽极力避免着错失综合症,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重力。
这正是科技人文主义带来的满足与充实,不再有太多的时间慢下来感受与怀疑,甚至把怀疑视为发展的阻碍。就这样,又一个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且被固化,质疑反倒意味着偏离。
随之,诸多能力被外脑削弱,而外脑如同带宽,不断倍增迭代,彻底与我们拉开差距。那些被削弱的能力,诸如:专注力、长时记忆、批判性思维、当下的体验感,虽在印刷媒介主导时期不断累积,如今却不得不向新向标妥协,主流已悄然发生改变。而类似深度阅读所带来的孤独感已越来越让人寂寞难耐。主流的改变就如同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样难究源头,被动与主动间也难有清晰的界线,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那种刺激与愉悦更符合人的生理渴求,这种能量甚至不亚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
卡尔的担心不断上演,“这是一场革命,正在改变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头脑。肤浅的信息略读方式大行其道,从而阻碍了人们对单一论点、思想或叙述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研读。就在我们忙于处理通过电脑传送过来的各种符号和感官刺激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不断向后退却.....”
如果说思维源于不安,起于疑难,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控制开关。那么,是谁在控制你的开关?自己,或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