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树干上,总会有很多像口袋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硬硬的,指甲盖儿大小,又有点像小口杯的样子,和树皮很接近的颜色,我们小时候叫它为“树袋”,是一种虫子的家。不知道书上怎么说,我特意找了度娘,也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就姑且还称它们为“树袋”吧,里面住的就是“树袋虫”了吧,其实我也并不知道是哪种虫子……
女儿第一次发现“树袋”的时候很是惊奇,扯开喉咙大声的叫我:“妈妈,妈妈,快来看,你看这是什么?”
我陪着她蹲在地上,一个一个的看过去,一个一个的用手指按过去,并模仿着她的口气说:“哇,真的呢,这么多呢,我猜想这是虫子们的家吧。”
“哦――”女儿小眼睛滴溜溜的乱转,一个“哦”字拖的老长
“那,里面有虫子吗?”我就知道,她一定会继续追问下去,而且,我看到她在问这句话的时候,小手都不自觉的缩了回来,眼神里也闪过一抹恐慌。
“放心,这里面没有虫子了。”我很担心她会问我虫子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因为对这块我实在是知道的太少,基本是一无所知。
“哦――”,她又是一个长长的“哦”字。
“那它怎么都破了呢?”小东西想了想,居然问了这么一个让我意外的问题。我一愣,随即忍不住笑起来,原来她是说这个“树袋”的“门口”,就像有个脑筋急转弯里说的:为什么新买的袜子会破了一个洞呢?
我告诉她,这是虫子的家,当然得有进出的通道啊,这就是虫子家的门啊,不然虫子怎么进去怎么出来呢?
“哦――”,“只是它里面有被子吗?”呵呵,这孩子的思维真是跳跃得很,总是问出你想像不到的问题。
“没有被子,虫子呆在里面很暖和的,它们不需要被子”。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合适。
“哦――”,“那它有脚吗?”
“有的虫子有脚,有的虫子没有脚”,我只能这么回答她。
“哦――那它有眼睛吗?”
“哦――那它吃树叶吗?”
“哦――那它喜欢吃生日吗?”(她的意思是生日蛋糕)
“哦――那它会插蜡烛吗?”
“哦――只是我可以摸它吗?”
……
这孩子说话前总要起个调调,要么是“啊”要么是“哦”,或者是“那”、“只是”等等,也别管用得到用不到,用得对不对,总之是反复用,像进入了一个循环模式,很是搞笑。我也不去管她。
在我们家,类似“虫子”这样的对话司空见惯,一个在大人看来无聊至极的话题常常能进行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更久。
我喜欢和孩子们这样聊天,想象自己并不是个妈妈,而只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带着他们疯,带着他们玩,带着他们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每每这时,我都觉得特别满足,特别快乐,就像重新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童年,那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与孩子相处,你就得首先把自己当成孩子,不然你就会控制不住要用成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用成人的思维来考量问题。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我特别的认同。我常常看到身边的爸爸妈妈们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傻孩子!笨蛋!一边玩去!别烦!……
不要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乖,不要老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别人家”再好也是别人家的,除了异常基因,更多则是与孩子相处的细节决定了你的孩子是“这样”,别人家的孩子是“那样”。
孩子之间,其实真的没有可比性。以一颗平常心来接纳孩子的“平庸”,以一颗“大孩子的心”来陪伴孩子成长,一切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