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2年下半年做的决定要回国,和妻子也就聊了半个小时,视澳洲九年积累如无物,当时压根就没想过回国能干什么,只是被澳洲一眼望到死的生活吓着了,还有对自己的迷之自信,一经确定未来在国内,就义无反顾,其后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处理在澳生意,只留下了可以自己养自己、不用操心的房产。
当时已经有不少同期一起回国的人,但总的来说不管是舆论还是现实,舍弃国外优渥和多年沉淀都是令人极其费解的,哪会儿发展方兴,互联网蓬勃现端倪,我回来忙于陪产后来又当了两年多职业奶爸,错过了移动端大爆发,不过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在带家人全国旅居的同时,倒是愈发的确定自己回国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还有就是老本行,投了一些房子。
老大上台以来抓军打腐深入民间,步步沉稳,招招有效,政策指向每年都颇为清晰,我们按部就班的做配置和布局,时至今日,尚未有半步踏错,昨天重磅消息一出,意味着之前国策,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雄安新区”,抑或是“房住不炒”“租赁同权”等,都会一如既往的坚决执行落实,也就是说我过去两年所有的布局都加上了重重的砝码,所以从我个人来讲,是老大坚定的支持者,立场清晰,而反对老大的就是利益受损方,蓝派,炒房的兄弟们,金融乱象受益者,以及其他敌对势力,各有利益,没什么好说,且看谁笑到最后便是。
当今世界,美帝在维护自己的领导权,我国与之相差甚远,但自保绰绰有余,现在确实到了改革的紧要关头,能不能再上层级、攀上顶峰,关键在两点:激发8亿中下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以及科技创新引导的产业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新的科技带动新一轮的生产效率爆发这事不确定性太大,国家虽然给出诸多政策扶持和产业基金引导,但总归是不如将现有成熟科技普及于中下层来的更稳妥,所以老大不止一次公开说首务是精准扶贫,第二顺位就是科技创新,双管齐下,未来的方向机会都在十九大和新年贺词里。至于房产,我17年劝阻了无数下场买房的朋友,说刚需抗通胀可以,投资的话五年内没戏,昨天实锤落地,需要修正,老大挂念困难群众的同时都没戏。但鉴于去库存涟漪效应,一二三线涨过一波,四五线地区会有涨幅,但对专业炒房的是机会,普通人还是不要火中取栗的好。
这些年不停的劝国外的朋友回国,他们一直都在观望,借口就是国外积累深重要小心行事,17年有不少纷纷回国,看来是趋势已明,机会多过风险,可反过来说,我回国时已经错过了移动端大爆发,现在他们回来也还是要适应一段时间来切入上升通道,难度加大。
很多小伙伴问我,月赚几千块该怎么操作赶上趋势?有什么办法?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确实很无奈也颇为残酷,年轻人的门槛越爱越高,而且正在面临资源被前辈强行抢占的局面(也包括我),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资源越多越在朝夕孜孜、自我迭代,大众要么追求安逸,要么没有足够认知和提升渠道,所以我给的建议是:如果是科技领域,在大城市里死命(每天12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打磨,主要是认知和专业上,剩下的只能是交给时间和运气;其实还有一条现在没什么人愿意选择但前景光明的大路,就是带着大城市练就的眼界和专业,回地方去,尤其是国家政策大力倾斜的地方,围绕精准扶贫落地做应用,既可以得到政府支持,做出产品来还可以和大财团合作,比如阿里、京东、恒大、万达都是下了死任务指标的,获取发展机会的概率大增。做选择不容易,到了大城市再回去,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文化传统上都不那么容易,所以得针对自己实际情况好好规划。
活着不容易,有所追求更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