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部分,从东西方学战的角度,围绕着思想方式的改变,论述了中国士人如何一步步从鄙视到平视再到仰视西方,学界如何一步步从从西方主攻到中国主动改变。
首先总体讨论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一是传统文化失败,信心丧失。二是西方虽然军事胜利但保存大部分中国主权,让知识分子有机会选择。三是西方重经济利益大于政治利益,既然无法殖民(各种原因),那就输出文化,进行控制。这种方式相对于殖民,受到的仇视和抵制弱。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观念有所转变,前期主张以武力打服中国,但中国扔坚持传统文化,后期主张以思想说服中国,逐渐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势并学习之。
一、武力征服阶段。主要讲了武力征服的原因,一是从历史角度,观察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文明在17、18世纪是最优文明,但到19世纪西方人信心爆棚,逐渐鄙视中国文明。二是从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提出西方文明有进攻性,即主动传播,具有让人皈依的使命感,而东方文明有防御性,即被动传播,修文德以来之。三是论述西方人的双重标准,即在国内主张平等自由,而在国际上则弱肉强食。对国内的人守礼仪守法律,而认为中国人不是他们所谓的“人”,所以可以动武。四是所谓的道理支撑,他们认为,来到中国,受了歧视,这是中国人先犯错,所以要惩罚。五是他们文化中有尚武精神。
然而,这种武力征服,虽然打胜了,但中国主流知识分子并不接受西方的思想方式,并不认为西方文化优越,因为中国是一个崇文的国家,重理不重力,崇让不崇争,也就是说,即使你打赢我,只要你不在理,我也不会信服你。同时,西方思想也在演变,逐渐放弃尚武思想。这就开始进入第二阶段。
二、文化征服阶段。文化征服的观念,自始就存在,主要由传教士实施。这种观念,手段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优秀的东西,进而让中国人意识到西方文化优越,从而认同之,学习之。
传教士在执行文化征服政策时,克服了五大困难,其实也是进行了五种思想方式的转变。一是天国与俗世的矛盾。传教士在西方主要关注天国,关注拯救灵魂,但来到中国后,开始大力改造俗世,如建学校、医院、报社等,以期在中国建立西方社会,帮助传教。二是宗教的竞争,包括西方各派别的竞争和与佛教、道教、儒家的竞争,典型的如有传教士立志让耶稣取代东海龙王。三是宗教与科学的矛盾,要向中国展示西方的优越,必须借助科学,而在当时的西方,科学与宗教矛盾重重。但是来中国的教士,将科学称作宗教的侍女,纳入宗教范畴。四是中西的冲突,为解决这个冲突,他们提出,人和国家可以有特定的认同,但学问是普世的。五是眼学与口学的矛盾,一开始注重个人对个人,口头传教,只吸引了下层百姓,后来开始重写作,出版图书兴办报纸,将目标瞄准读书人,符合中国人眼学大于口学的特点,而且利于传播。
一开始,这些政策,执行的并不好,比如向中国人演示科学,被视为江湖术士(下九流);向百姓传教,被视为等同于白莲教等;研究佛教以期知己知彼,然而中国主流知识分子并不信佛教;他们总想主动教,但士人并不喜欢这种方式。
但是,慢慢的,士人开始接受西方,这就进入第三阶段。
三、主动学。甲午的战败,使中国人自信心大受打击,开始深入寻找原因,这个时候,传教士的努力终于显现出来了。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接受富强观点(儒家说士农工商,不支持此观点),接受科学。二是学问普世观(传教士版的中体西用),帮助知识分子找到向西方学习的心理平衡。三是教会的大量出版物,使知识分子便于了解西方。四是由于屡次战败,开始重力尚争,以成败论英雄(之前失败的人如岳飞关羽诸葛亮都是中国人的偶像)。
同时,严复的天演论出版,恰逢其时,与传教士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踢入垃圾堆。
至此,中国人不再抱残守缺,夷物变成洋务又变成时务,夷变成西又变成泰西,开始了思维方式向西方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