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觉得自己是有些迟钝的,很多电影或者影视剧都有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才分的清剧情和人物,每次看完也都很不解别人同样一部电影,我们看到的东西全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我很少去讨论,那些别人看到我看不到的东西,可能就是无缘吧。而一部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也无法有统一答案吧。
正是因为看不到别人的深刻,所以很多时候喜欢一遍遍的去看,然后会发现那些重复翻看的影片里,每一次都有惊喜,那些很多之前忽略掉的东西,我能看见了。那个时候,内心会小小的激动一会。但是今天这部《狗十三》,我只看了一遍,内心却有很多很多的情绪被牵引出来,很想去写点什么来平息一下内心。
我知道,那些内心翻腾的情绪,是青春里不想别人知道的黑暗,是极力想要知道如何摆脱的不知所措。恰好最近正在想为自己找一个突破口,觉得自己活的太没有自我,会很想改变现状,甚至会期待发生命运转折的事情,让我的生活,转个弯,转向完全不同的风景。我始终没有找到如何让自己重启的那条路,也不知道即将写下的那些回忆,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回应,但这篇影评,我非常强烈的觉得,是一定要写些什么的。
一.我不是非要养一只狗的
电影的李玩有了一只狗,最初她是不喜欢的,后面就很喜欢很喜欢了,但是有一天,那只狗跑丢了,家人并没有寻找,只是通知了她这个消息,她发疯似的去找她的那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还对家人的不帮忙和不理解感觉到很委屈,那只狗最终没有被找到,继母买了一只新的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狗,李玩知道那不是她的狗,可身边的人都说狗都一样,说那就是丢的那只狗。那是身边的人第一次让她妥协吧。
她疯了似的找狗,家人疯了似的找她,她的眼里只有后,家人的眼里只有她,爷爷甚至带着生气的情绪说了一句“活的还不如只狗重要”。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但我不知道,这句话里的情绪是什么。
我初中的时候,养了一只猫,家里只有我自己喜欢它,和它玩,和它同吃同睡,可能是它的那份陪伴和温暖,让我开始喜欢猫的。初中要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每次我着急回家想见的,其实是那只猫。有一次我回家,猫不见了,我问猫去哪了,家人只是说它丢了,别的再没多说一句。我真的开始围着周围去一遍遍的找它,期待着会有回应,可是没有。
于是我开始吃不进饭,晚上也是睁着眼睛不睡觉,不和别人讲一句话,想起那只猫就会哭。我还记得那时候家人说了一句“不就是只猫吗,至于吗,还不吃不喝了,我看我死了,你都不会这么伤心”。我当时没有讲话,心里却真实的想着,是的,你们死了,我也不会这么伤心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场景和对话就像烙印一样存在我的记忆里,即使已经那么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很少主动想起了,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它就很自然的,又出现了。
电影里面的李玩看着新来的狗说,这不是爱因斯坦,她不要,这狗应该还回去,她说“我不是非要养一只狗的”。狗丢了,很想要找回来,找不回来看着替代品又说,不是非要一条狗的。那么,非要的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我想不出来,但我承认,我曾经也这么想过,只是至今不懂,那份执着寻找的背后,非要的是什么?
二.我不是非要别人将就自己的
家人觉得李玩找狗把家里每个人都搞的紧张兮兮的,说她为什么要这样任性,不考虑家人,父亲还动手打她,让她给爷爷奶奶道歉,还不断质问她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委屈。李玩只是一直在哭,从那晚之后,她接受了新来的那只狗。
因为考了好成绩,父亲带她去看天文展,但天文展并没有看成,因为父亲的聚餐耽误了时间,饭桌上的父亲忙于应酬,一心只关心天文展时间的李玩不断催促,导致吃饭的氛围有些微妙,父亲一直说没事没事,而李玩最终还是自己退出饭局,跑到天文展览馆的时候,那里已经是一片黑暗了。
电影没有放李玩跑出去后的饭局上的场景,我其实很好奇,那些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的,会带着怎样的表情,又会说着什么样的评价。
那个时候,我其实内心想的是,李玩应该顾全大局的,忍一忍,天文展还是可以放到下一次去看的,何必搞得氛围那么不堪。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想的那个人,应该是自己,是的,如果是我,我不会中途离开,即使再不喜欢,也会留下来。而这种“妥协”又恰恰是我一直很讨厌自己的地方,我不敢按自己的意愿活,甚至已经在很多事情上,完全没有自己的意愿了。
后面的李玩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学会了抢眼欢笑,会去给继母的孩子过生日,会强装起笑脸去讨好继母的孩子,也会在饭局上,吃下别人夹到碗里的狗肉。那时候懂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看着身边的人对李玩吃下那口狗肉之后放松的表情,心却沉重到不行。
李玩不是非要别人将就自己的,既然让别人将就自己,别人会各种有意见,那就学会去将就别人吧,于是出现了表面的和谐,可这背后的代价,真的太沉重太沉重了。
而我好像已经养成了将就的习惯,学会了不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意见,是那种对什么都觉得可以的人,我没有长成一个比较好的的大人。电影里面的李玩让自己学会妥协,而成年的我,正在让自己学会对不喜欢的饭局可以直接夺门而出。
三.我学会了,不动声色的难过
李玩的第一只狗走丢的时候,她大哭大叫,第二只狗被父亲送去狗肉店的时候,她也哭着挽留,但还是被无情的拒绝了。她考了好成绩,父亲说随便她提什么要求,父亲都会满足。父亲和表姐都满脸笑容满脸期待的等着李玩说出要求,李玩却说,她想知道,父亲把狗卖到了哪家狗肉店。父亲的表情瞬间变得很难看,而那时候的李玩,还是李玩。
看着笼子里被圈着的各种不同的狗,她转了一圈也没能找到她的狗,据说那只狗已经被杀掉了,李玩却意外的很平静。父亲问她要不要再买一只新的狗,李玩说不用了,不用了。当人经历太多悲伤的时候,会变得没有表情的,每个人都是一副这样子的面无表情的面孔,整个面部不带任何情绪。
李玩和家人再没提过狗的事情,仿佛一切没发生般,大家都不说,生活又恢复一片平静。后面的李玩,学会了笑,她对继母的孩子笑,她一边推开姐姐的手一边对着姐姐笑,她在不喜欢的饭局上笑,她喝下父亲端过来的酒,她吃狗肉的时候也在笑,是的,她的笑变多了,但看不出笑容背后的喜悦,那是一种我们常说的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那种笑只是一种表情,与心情无关。
李玩不再会在有人的时候流泪,再难过也能装出无所谓的表情,她学会了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而我,也已经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跟家人总有一种疏离感,上学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放假,因为没地方可去,而家,是最不愿意回去的地方。高中的时候,放假也只能回去,每次回去都不怎么说话,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盼着放假的日子赶紧结束,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但后来,学会了不动声色,脸上不带任何表情,拒绝别人的靠近。
孩子长大了,都是客人,我现在回家也是客人的身份了,也会和家里的邻居打招呼,不热情也不冷漠,也偶尔跟小侄女玩闹一下,却只是一小会。我不说自己的生活,不说自己的工作,别人问起都说还好,挺好的,这些话挺管用的,是万能句。
电影的最后,李玩在无人的角落里大声哭了,看着她苦,竟觉得心里是舒服的,我不希望她一直压抑着自己,她哭的很伤心很伤心,但是我觉得那时候的她最美最真实。她还是那个李玩,不是任何人希望她成为的样子。我也哭了,没任何原因,但哭过之后,觉得轻松了很多。
李玩最后会长成什么样子的大人呢?不动声色吗,那这部电影,就真的很意味深长了。
四.我还爱着,可不想再拥有了
李玩走丢的那条狗,在路上偶遇了,她一眼看出来,而狗狗却并没有认出她来。等狗狗走过去之后,她才对姐姐说,刚才那只狗好像是爱因斯坦,姐姐急忙的回身去找,李玩面对主人的话语,却只说一句认错了,那不是她的狗。姐姐也认识出来那正是之前走丢的那只狗,面对姐姐的不解,李玩只是说,她其实害怕狗狗认出她来向她扑过来,很庆幸狗狗没有认出她来。
这句话,我觉得我听懂了。幸好没认出来,如果认出来,她该拿那只狗怎么办呢?那只狗又该怎么办呢?她依然没有能力去好好养那只狗,内心深处更害怕再一次的失去。我是这样想的,不知道编剧的意思。而我虽然觉得难过,却也从内心深处喜欢这样的情节,幸好,狗狗没有认出她来。
我还爱着,可不想再拥有了。
其实关于狗狗不认识主人这件事,如果不是自己有过一段相关的经历,我会觉得这样子的情节是不合理的,也会看不明白这一段。或许,这个点,只是会被忽略掉。
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去教室上课,在教学楼旁边的假山里,看见两只小奶狗和狗妈妈,小奶狗很可爱,在草坪上打滚,和同学站在旁边看着,一会上课的人变多,狗狗就躲进假山里面去了。后面就经常见到,甚至特意早起会去看一下,没几天,小奶狗就不见了,只有狗妈妈还在。小奶狗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觉得狗妈妈很可怜,于是带些食物去喂它,它很怕人,躲得远远的,丝毫不搭理我们。但是因为学校不大,它总是出现在教学楼附近,还是会尝试靠近它,希望它能吃点东西。始终无法靠近,但有一天,出现了转机。
我们大概出去旅游了一周的时间,回来的时候,再见到狗妈妈,它竟然开始靠近我们了,小心翼翼的一步步靠近,我们甚至不敢呼吸,生怕一丁点的变动会吓到狗妈妈,它吃了我们给它带的食物,然后,就这样,熟悉了起来。
熟悉之后的狗妈妈很粘人,它会撒娇,会让我们摸,会和我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晒太阳。虽然陪伴它的时间并不长,但每次它都能认出我们来,远远的跑过来。它开始变得不那么怕人了,别的同学要喂它,它也不再躲得远远的,我们很开心,因为我们害怕毕业以后,它会挨饿。
那会在准备考研,总觉得时间紧张,很少陪它,后面回忆起来的时候是后悔的,因为觉得其实本可以多陪陪它的。有时候要去上课,它也会跟着我们,有些同学会躲得远远的,我们也害怕它到处跑引起学校的关注,被保安杀掉。有时候小心翼翼的躲着它走,它总能在人群中找到我们,一回头就摇着尾巴眼睛放光的看着我们了。那时候既开心又担心。
它开始在教学楼那边等着我们,晚上也跟着我们去操场散步,但真的有时候太瞩目,我们开始有意识的躲着它,想着有时间了就去找它玩。有一天早上,很早,我们在去教室的路上,突然听到啪嗒啪嗒的声音,一回头就看见它放光的眼睛,那一刻真的很惊喜,也很感谢它的那份信任。
后来我们经常发现它在教学楼,操场还有宿舍楼下等我们的身影,因为它到处跑,我们就真的很担心它被学校注意到,也很担心毕业后它该怎么办,但是看着它到处找我们的身影,还有见到我们之后高兴的样子真的觉得情绪太复杂了。
狗妈妈已经是只老狗了,除了等待我们,大多数时候就是躲在一边睡觉,但是我们知道它喜欢去哪里躲着。有一次它在睡觉,我们在旁边经过它都没看见,同学说狗都是根据声音来分辨人的,眼睛看到的也只是黑白,有时候,它真的看不见我们,但是一叫它,它就会很开心的冲过来,很准确。
后来,它不见了,学校里找遍也没找到它,那时候就后悔没多陪它,而且内心也知道,我们再也不会遇到这样好的感情了。那只狗,治愈了我们,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自己是被爱的感觉。这么多年,没有人找过我们,没有人等待过我们,我们也没遇到过很真挚的一份感情,而狗妈妈,把这些都给了我们。
后来,我们看见别的猫猫狗狗都有意识的躲开,害怕动感情,也不看有关感情的片子了,开始去看没有营养的综艺节目。
是不是很多人都一样呢,越爱的东西,越躲得远远的,这样,失去的那份痛苦,就不会重演了。
五.我放弃做自己,终于不再失去
李玩开始放弃做自己,去变成身边的大人希望她展现的样子,她做到了,身边的人都很满意,也长舒一口气,放下紧张与不安。我们经常看到的景象好像一直是这样子的,我们看不见情绪失控的大人,也很少看见情绪失控的孩子,能听到的唯一哭声只来自于没有什么太多意识的婴儿,那些人是不是也是和李玩一样呢,在无人的角落,才敢真正的哭出来。
李玩的生活里拒绝养一只新的狗狗了,她也拒绝了那个敢爱敢恨的自己,前面两次失去的痛苦太痛苦了,所以她选择了放弃,放弃挣扎,用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度,做出来改变。
电影没有讲,但我会想,李玩会不会觉得,如果不是她接受了那只狗,那只狗就不会走丢,如果她没有接受第二只狗,会不会那只狗就不会被送去狗肉店。面对生活的很多类似事情,我会这么想,如果不是我怎样怎样,结局就不会是悲伤的了。这些事后的悔恨有时候很多余,可它总是真的,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救赎。
和姑姑讲起老家的往事,她总说很后悔没多陪陪奶奶,如果多陪陪她,她应该还能多活几年。姑姑已经五十多岁了,她说的时候我总觉得很难过。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各式各样的如果……可能就……的句式,这是成长的代价吗?
我至今都不敢养一只狗养一只猫,即使我很喜欢,我不敢做那个喜欢猫猫狗狗的自己,因为我怕失去。李玩不养狗了,李玩变成了另外一个李玩,她不会再失去她的狗了,不会再失去了。
是不是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跟不喜欢一起生活,而很难和自己的喜欢共存呢?至少,对害怕失去的人是这样子吧。
不想鼓吹那些只管自己精彩,上天自有安排的观点,也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我当下的人生。我只知道,我很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院子里种上一些花草,再养一只狗,一只猫,闲时看看书,喝喝茶,那是我想要的生活,至于别的,一天天怎么过,有没有更靠近我都没有在意,或者故意不去在意。这是理想的生活,如果实现了,内心唯一的期待也不在了,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李玩的不动声色到底是生活造成的还是自己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