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的。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释的。
1.心
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如心气、气血不足,可见血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
2)主神态。心主神态,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情态活动等。人的精神活动,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早在《内经》已有明确的论述,并把它归属于心。所以说,“仁物者谓之心”。任,有担任、接受的意思,即心(大脑)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古人之所以把心称做“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心主神明,主要依赖于心血与心阴的作用,血与阴都有滋养心神的功能。与心气、心阳亦有关,气与阳对心神起着鼓动和振奋的作用,也即推动作用。如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以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脏腑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生化,故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2)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汽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的液体。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和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除,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3)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语言表达。由于舌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口腔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