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每次·文学精读·必修课的路上,兜里只会装一本书—《傲慢与偏见》。精读课,简而言之,就是读一本书,读成精,这一读,就是2学期。
开始的几堂课,教室里的刘姥姥们兴致盎然,好奇园子里什么样的风景能让人逛半年?自然,老师无需过多点拨,字句符号便都有了舞台,一停一顿全是读者的内心戏。
1学期过去,自以为领会奥斯汀大师“傲慢”与“偏见”的精髓,便傲慢地生了偏见:解读事物,并不一定要精读啊!
于是乎,接下来的2学期,对精读这件事儿明显有了小偏见,上课只顾和老师打太极,况且期末用还不错的成绩单加以一记回旋踢,无疑滋长了自己当时的小傲慢。
10年后,在解读培训这件事儿上,很多人让我记忆交错,因为故事里的小偏见和小傲慢,似曾相识。
记得有次和前辈喝酒,我问道:“你说一个培训师,最需要的是什么?” 对方顿了3秒,干了杯中酒(故作严肃地装了装逼),答:“有观点。”
觥筹间,神情里满是傲慢。
有次跟课,例行在公司群里发了老师上课的照片。随之,同事问了句“我很好奇,你对此老师的评价如何?” 我想了想,打了一句:内心有皇帝,坚韧如侍卫。
坦白讲,我对感兴趣的人或事,都有偏见。
今天和小伙伴买奶茶的路上,她聊起秀波兄事件,我询问了大概,心里默默站定了立场后,更好奇的是此妹纸的观点。
此处不是广告植入,必须一提的是JS的#LAB学长实验室#。至今lab已进行了16期,设立目的在于让对培训有热情的伙伴共创方法地突破自我表达的“届”;让对产品有钻研的伙伴共享工具地打磨自我内容的“质”。
妹纸原本是lab的业余访客,却无心插柳地坚持到今天。我早在不久前发现她不仅越来越有表达的状态,而且无论谈正事还是聊八卦,都越来越有自己的表达风格和鲜明立论。
今儿说到秀波大叔,原本我以为偶像的人设崩塌会让她打折处理对他的垂涎之情,然而她却点评了唾沫大军的核心思想,甚至质疑咪蒙版主的发文思路后,坚定收尾:被人勒索而且付不起,报案有错么?没错呀!
惊喜是,如今她观点如柳成荫,还带着自己的小傲娇。
说培训无用,想必对此你有自己的傲慢,毕竟成长过程是自我突破,谁又能教的了谁呢?
说培训有用,想必对此你有自己的偏见,毕竟成人学习是科学机制,谁又能教的了自己呢?
上述的故事里,我看到的傲慢,是他们面对成长时,自我突破的态度;我看到的偏见,是他们洞察世界后,自我沉淀的观点。
他们对培训的解读,不正是一种精读么?
此刻,重拾这本经典,就像和大学时的自己相遇,回味着一点傲慢,一些偏见。
此刻,记录这些故事,就像和爱培训的自己相遇,结识了很多傲慢,无数偏见。
此刻,我又生了傲慢的偏见:解读培训这件事儿,一定需要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