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日更50天的头衔,如果没有开始走出的第一步就不会今天持续的五十天。
8.7万字 218个赞 17个关注 34个粉丝 115贝
和没有比起来,挺满足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所作《劝学》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锲而不舍,走个不停。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学习不在于达到什么样目的,而是在于过程。学习并不在于收获,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收获,如同运动不在于结果,而是状态和饱满的情绪。
在简书的练习中,暂时的困难磨练心性,坚持中收获了意志,输出中获得理性思维,倒逼的输入里获得了潜心专注,不断加强组织语言中获得快速整理术,然后也没觉得特别有难度。
因为对自己要求不高,只是适当地逼迫让自己语言能力得到了提升,用不断拓展思维去获得稳定的力量。
为每次气定神闲写了还想写的挑战自己而感到愉悦,因为只是满足自己最低的练习要求。
所以速出的文章质量不高。
不急不慢不算为他人负责,也不表示歉意。
也没有把这里当做平台,大概是有点随意,只是作为学习之处,每个人想法不同。有些人把平台变成舞台,千方百计展示自己。当然也能从中获得提升,但是总觉得太刻意的东西似乎有点拔苗助长,就像想着字数多而刻意写的就会变得乏善可陈。
人生不应不甘于平凡生活而到处寻求认可而渴求霸占舞台的心态,如此会豢养享受虚幻的高光时刻的虚荣心态而不自知,因此会断送深耕和潜心的刻苦。
有句话说,最美的旅程在路上。
很多人都感到内在与外在不好统一,注意内在就丢了外在,在意外在又忘了内在。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讲了一条,“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心是什么?就是本心。只要真正在自心上用功成熟,成就于本心,则“名物度数”无须专门讲求,自然合适,自然与世间的行为规范不相违背。
那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在哪里?
王阳明《传习录》分享
王阳明先生曰: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
得其本体,其用自在,用就自然合度,不必专门讲求。
“自家心体”:
我的本心,本心成就了,应用自然而成熟,自然“不逾矩”。若是不得本体,专门在用上讲求,标准都在外面,那就是人为地做事了,反而是做不好的。
“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
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得了自家本体,就得了“未发之中”,自然就有“发而中节之和”之用,其用自然合度,也就“自然无施不可”,没有不合适的行为了。当然,也就自然符合“名物度数”了。
“未发之中”:
讲的是心之体,
“发而皆中节”:
讲的是心之用。得了体,自然得用。而心之本体是天理所在,自然之用则是天理的表现,当然是合适的,“自然无施不可”。因为世间的“名物度数”,本来就是从天理来的,若有所违背,就不合人性了,也就立不住了。
“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
不得自家本体,本心不明,只知在外面讲求,即使你的行为符合标准,与自心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假装而为,是伪善之行,真到用时,你就做不到了。
“装缀”就是装饰,这是外表功夫,本心不动,做了也是假的。而且只按外面的标准去做,自心不明,做了也是违心的。如果想的与做的不一样,内外不一致,就变成伪君子了。
“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我在自心用功,得了自家本体,这并不是不顾外在,而是居本驭末,有前有后,体用兼得,并非有体无用。
王阳明这里又借用了《大学》里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终始、先后,这是事物存在的规律,知道由本得末,这才是道。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在末上讲求,是做不好的。行为失道,怎么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