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我回家了哦。”我不是第一次见这个孩子,心想,平时和我玩的娃都会在这个时候向我撒个娇的,如果飞飞向我撒娇,我该怎么跟他说呢?
但,飞飞一脸漠然地看着我,很淡定地说了声“再见”,并举起了小手向我做“再见”的手势。
我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对小孩子不够亲切,所以飞飞没有表现出粘人感,还是因为,他自小就接受了很多次的离别,根本就不在乎这样的再见。我真心希望是第一种原因。我不想看到在这样小的年纪就出现这种不该有的淡定,或者说是冷漠。世事炎凉,是,没错,可是,他只是一个小孩子。
我也经历过很多次的离别。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很多很多的离别。尽管有那么多的离别,我还是做不到像飞飞那样淡定地面对离别。我会很明显地表现出离别的情绪,我会哭,我会闹,我会很敏感。但是飞飞,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哭也不闹?就算我不是他特别亲近的人,但也算是玩过一两天了,怎么能这么冷静?也许,他在面对与父母的离别时,是会大哭大闹的,我只是一个陌生的过客。我只是,太敏感了,想多了。
但,面对留守儿童,我总是有太多的感慨。父母要出外打工赚钱,所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这个无奈之举,我相信也是很多父母并不愿意去做的。但,生活如此,还能有什么办法?当然也有一些留守儿童生活得很好。但我相信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少一样东西——安全感。
一好友曾经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些话:“当年在粤北那个下雪的小镇就明白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的种种可恨。振振有词地认为若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就不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为人师者自是明白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可笑的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不懂得生活的无奈。开始缺乏安全感的小妞,最是无辜是孩儿!”
还有一好友也在朋友圈发了一些感慨,我想找来再看看,但她可能删掉了。大意是,孩子跟爷爷回乡下喝喜酒,住了一段时日,乡里乡亲们很喜欢这小孩,强行抱他。结果孩子后来一遇生人就躲爷爷后面,已经缺少了安全感。好友一家三口一直都是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孩子在回乡下几天后都表现出缺少安全感,那么更别说是留守儿童了。
其实村里也有很多留守儿童。能健康养大就算不错了,哪里还会注意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呢?可是,孩子们需要爱,需要安全感啊!为人父母,给孩子带来了生命,还能够带来什么呢?
傍晚跑步的时候,看见有两个小男孩打架了,周围还有几个男生在围着。有个男生看见我走过来了,喊了句:“这里有人打架了。”这时那两个打架的男生才停下来。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他们没有再打了,我才离开。但被打的那个男孩显然愤愤不平。
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留守儿童。如果是,那么回家后,他们没有爸爸妈妈可以当面诉说,没有这样一棵大树,没有这样实实在在的依靠。他们只能把苦埋在心里,但谁又知道,他们埋下的,除了苦,还有什么呢?会不会有“恨”?
我也曾经是留守儿童,也曾经走过 “歪路”,也曾经是“坏学生”,也曾经怀过恨,有过怨。但慢慢长大后便懂得生活的无奈,便懂得,离别,是人生教程。
在看《我们仨》的时候,钱钟书对杨绛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愿,我以后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