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针对一节课的设计,说的头头是道,也能明白很多有高度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在指导别人上课的时候,往往能说出来一些可行的建议,再比如在评课的时候,给出的建议,会获得大家的认可和信服。可是轮到自己上课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不能表达不出来自己想要的效果。这种眼高手低,应该属于假认知吧!结合去白道口二中送教下乡的课例,对这种现象反思如下:
一、课前准备明显欠缺
无论是成都的分享,还是去白道口二中的送课,两次实践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认识态度不到位,临时抱佛脚,准备不充分,没有提前熟悉课件、把握时间。实际上,一种(假大空的)自信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作祟的。就是因为这种盲目自信,没有空杯心态,难免就出现现场语言表达不清楚,与倾听者互动不到位的现象。自己在名师答辩的时候,就能有较高的认识态度,精益求精。如果这两次分享活动也能够向名师答辩一样,取得的的效果应该比名师答辩更好。前期准备不充足,是这两次分享活动中体现出来最大的问题。
2.文本挖掘不够深刻,昨天的白道口二中送课,对文本不能够从多方位的挖掘,很多时候跳不出教材的框框,呈现阶梯性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引领尽管有思维方面的活动,但是没有完全打开,不能作为一个主题,一个任务,引领学生自行探究。如果说比较成功的一点,就是一直引领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而不是做对了某些题目。
3.后面一些环节有点走过场,不能脚踏实地走完每一步。因为设计内容较多,在限定的40分钟,一定不能全部完成。因此,难免出现走过场现象。实体课与说课不一样,不是炫技的舞台(当然,说课也要基于课堂实际),实体课更来不得虚假,如果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硬要塞给他们一些无法完成与接受的内容,则会出现自己不想看见的结果。比如,这次白道口二中授课过程中,前松后紧的毛病又犯了,因为内容多,自己看着每个环节都不舍得删去,定会导致有些环节不能上透彻。课后想一想,前边短语的复习,没有必要以造句子的形式进行,如果是以让学生说出汉语意思,简单过一遍就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不过,再想一想,这与本节课有多大关系?是为了实现哪一个学习目标呢?由此可见,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再说说“百分比”的训练和“饼形图”的示范,都浪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但是却是目标以外的东西,对本节阅读课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严格的说属于跑题。
4.口语需要加强练习。
因为不是英语专业,所以很多时候用的时候方觉少,一个人要清楚自己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比如我自己,是清楚自己口语方面欠缺的,那么,如何来把短板补上呢?曾经有过打算,但是没有认真的去落实和执行,总是被身边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所牵绊,如此这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态度,也许将永远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样子,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窘态。比如百词斩打卡,学堂在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高英语口语的,但是贵在坚持。贪多嚼不烂,我目前的状态就是这样。再例如,一本本的书买来,一本本书都觉得很好,有些时候出现选择困难症,因此,在选择当中,浪费了时间,反而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5.如果说这一节课的优点,应该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在对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引领学生学会阅读的技巧,引领学生打通教材与生活的实际,能够真正体现学习文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体来说,一节浑浑沌沌的课,自己并不是很满意,该如何办呢?相信通过这一次梳理与反思,要抽空大脑中的一切,空杯心态,认认真真对待每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取出准备,做到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