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首席教师马红霞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

乡村首席教师马红霞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

(2025年秋季学期 — 2026年春季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核心指导,立足乡村初中语文教育实际,充分发挥“首席教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聚焦乡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专题研讨、资源开发等形式,打造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为提升本地区乡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 团队发展目标: 打造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工作室团队。使每位成员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力争在一年内培养1-2名县级教学能手或骨干教师。

2. 教学研究目标: 深入探究1-2个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乡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3. 资源建设目标: 汇集并开发一套适合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库,包括但不限于:精品教学设计、课件、作业设计、微课视频、乡土文化读本等,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4. 辐射引领目标: 通过区域联片教研等活动,将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向周边乡镇学校辐射,带动本区域初中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主要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

1. 共读教育专著: 每学期精读1-2本教育理论或语文教学专著(如:《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读书沙龙,交流心得,更新教育观念。

2. 研习新课标: 组织成员深度学习新课标,特别是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等关键概念进行专题解读和案例剖析,确保教学方向不偏离。

3. 关注前沿动态: 鼓励成员关注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公众号、知名教育期刊,了解语文教改前沿信息,定期在群内分享、讨论。

(二)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教学研究

1. “主题式”课例研讨:

  定主题: 每学期确定1个核心研究主题,例如:“如何设计驱动性任务,激活自读课文教学”或“群文阅读教学中比较与整合策略的运用”。

  磨课例: 围绕主题,工作室成员轮流上研究课、公开课。实行“个人初备—集体研讨—课堂实践—课后评议—反思重构”的“磨课”流程。

  深反思: 授课教师撰写详细的教学反思,观摩教师撰写评课报告,在研讨中碰撞思想,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2. “同课异构”活动: 针对同一篇课文,由不同成员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并展示,在比较中探寻教学规律,尊重教学个性,开阔教学思路。

3. 教学难题攻关: 收集成员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如: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文言文教学枯燥、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等),作为小课题进行集体攻关,寻求有效策略。

(三)开发本土资源,服务乡村教学

1. 建设“乡土语文”资源包:

  · 组织成员搜集、整理本地的民歌、民谣、传说、历史人物故事、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资源。

  · 将这些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发系列“乡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写作教学案例和拓展阅读材料,让语文学习根植于乡村生活的土壤。

2. 打造精品数字资源库:

  · 将工作室的优质教学设计、课件、微课、作业设计等系统整理、分类。

  · 利用区域教育云平台或建立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资源库QQ群,实现区域内共享,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和学生。

(四)坚持示范引领,扩大辐射效应

1. “送教下乡”活动: 每学期组织1-2次送教活动,选派优秀成员到师资力量更薄弱的乡村学校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并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

2. 开放工作室活动: 定期面向本区域初中语文教师开放工作室的研讨活动,邀请他们参与观摩和讨论,构建更大的学习共同体。

3. 成果展示与推广: 学年末举办一次工作室成果汇报会,通过公开课、论坛、资料展览等形式,展示一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交总结报告。

四、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学期(2025年9月—2026年1月)

9月: 召开启动会,明确计划与分工;共读专著《凭什么教好语文》,确定本学期研究主题为“乡村初中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10月: 举办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专题学习;成员校内开展整本书阅读情况调研;第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以一本推荐名著为例)。

11月: “整本书阅读”主题课例研讨与磨课;送教下乡。

12月: 读书沙龙活动;整理“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稿。

1月: 学期总结会,交流个人成长收获,规划假期学习任务。

第二学期(2026年3月—2026年7月)

3月: 学期计划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研究主题为“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古诗文教学情境”。

4月: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如:微课制作、希沃白板使用);古诗文教学主题课例研讨。

5月: “乡土语文”资源开发中期交流;送教下乡活动(B校)。

6月: 工作室成果整理与汇编(教学设计集、论文集、资源包等)。

7月: 举办年度成果汇报展示会;进行年度工作总结与考核;制定下学年工作计划。

五、保障机制

1. 制度保障: 建立完善的工作室管理制度,包括例会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工作规范、高效运行。

2. 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确保图书购买、外出学习、资源开发、活动开展等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3. 技术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钉钉、腾讯会议、区域教研网),建立线上研讨空间,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常态化交流。

4. 评价激励: 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成员的出勤、任务完成、研究成果等进行记录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成员,优先推荐参加评优、评先及更高层次的培训。

六、预期成果

1. 文本成果: 《工作室年度工作报告》、《主题研究论文集》、《精品教学设计案例集》、《乡土语文资源包》。

2. 数字成果: 一个包含课件、微课、作业设计等内容的共享资源库。

3. 教师成长: 成员在县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奖,或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讲座。

4. 学生受益: 工作室成员所带班级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有可见提升。

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马红霞

日期:2025年9月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