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仪式,各种各样的。
葬礼,是生者为死者办的最后一场仪式。
对死者而言,在离世的那一刻起,所有仪式都与之无关了。
对生者而言,葬礼能让死者风光体面地离去,希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庇佑活着的亲人。
上周六。外婆的葬礼。
赶到外婆家时,门上贴着白色挽联。
原先的客厅布置成了灵堂。
白色的布幔将灵堂与祭拜区区隔开来,一边是死,一边是生。
外婆的遗照放在临时设置的香台上。
香炉上插着素香,炉边及案台落满了香灰。
灵堂前,人来来往往,有多年不见的亲戚,也有不认识的远房亲戚,有同村的亲朋友邻。
若不是这样的场合,也不会聚得这么齐全。
屋外哀乐时不时响起哀乐声。
有长号、大号为主的西式哀乐,也有小钹、扬琴为主的中式哀乐。
两支哀乐队不争不抢,交替着来,听着还蛮和谐的。
因为外婆信佛的缘故,葬礼上请了和尚过来念经。
主持法事的大和尚,白净,高胖,据说是个有水平的“大师”。
大和尚念的经文,只有“阿弥陀佛”一句听清了,其余的听得云里雾里。
大和尚带来个非常年轻的小和尚,瘦高,穿着浅褐色的僧袍,站在一旁跟着念经,很认真地念着。
小和尚是否理解了他自己所念的经文呢?
至于他们念的经文是啥不重要。
经文是否有误,也不打紧。
反正大家也不懂。
大和尚让做什么便做什么。
哪个环节需要磕头,摆什么手势,条条框框,不需要想为什么要这么做,直接跟着做就行。
到了念祭文的环节,到场的亲戚依着辈分大小依次上前跪拜、上香、敬酒。
所有的祭文,由专人代写,都是统一的模板和格式,区别在于各自名字与辈分不同。
嘈杂的声音,其实听不大清楚他人代读的那份“祭文”究竟写的是什么。
终于到了起身的时辰。
送葬的队伍,排起一条长龙。
“观音大士画像开道”,和尚及信士念经紧随,十二个花圈依次排列,遗像、水晶棺、亲人亲戚一路相随。
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将外婆送至灵车等待的地方。
灵车载着水晶棺去往了殡仪馆。
除了舅舅、两个表弟随车外 ,其余人皆各自返回。
众人参与的葬礼就这样基本落幕了。
葬礼,是种仪式,是生者对死亡的某种程度上的诠释和表达。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葬礼,就是有人离世,这一天在生者心里,与其他的日子不一样。
预想自己的葬礼并不是件晦气的事情。
古代帝王在其刚即位时便已规划其陵寝。
因为大家深信死后会有另外一个世界,希望死后也能过得幸福。
在返城的途中,我在想,如果以后我去世了,我的葬礼想要办成怎样。
找张还看得过去的照片作为遗照;
放几首自己爱听的音乐循环播放,不要传统哀乐;
来者送一朵鲜花即可;
不需要哭泣,不需要跪拜,直接拉去火化就行。
简单的葬礼,既给生者以哀悼,也不增添其负担。
当然这个前提是,活着的人能为自己立遗嘱,这遗嘱也包含了葬礼如何办。
遗嘱就是亡者希望生者能为其执行的最后心愿清单。
愿每个人在未来人生的最后一场仪式,能达成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