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婚礼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我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时至今日,仍旧是中华大地上被广泛传承的民俗之一。
※※※※
作为一名在谈恋爱的大龄女青年,周围朋友对我的个人感情生活非常关心,最常问的就是,“婚礼定在什么时候?”
可惜的是我并不想办婚礼。
无论南北方,在许多地区,人们判定某人是否结婚的标准,并不是他们是否领了结婚证,而是是否摆了婚宴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礼。
有个同事,回老家办了订婚,领了结婚证,然后就怀孕了。但是他们的婚宴是在五个月后。她为此非常担心,因为在她的老家,她算是“未婚先孕”。
另一个朋友,因为和一个离婚的男人同居,而且怀孕了,却一直没有领证。于是她的父母在老家给她办了婚宴,让她的未婚先孕变得合理。
对于她们来说,领结婚证,受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不重要,重要的是亲朋好友通过婚宴知道她们结婚了,这才成为事实。
我并不想评价她们的选择,大多数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关于结婚的梦。有的人是憧憬盛大的婚礼,有的人是期望能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也有的人可能仅仅是渴望能够披上婚纱……
我参加过不少人的婚礼,对于参加婚礼的人——我,不是为了见证他们的爱情,我一般只认识新婚夫妇中的一方,所以参加婚礼对我而言只是为了随份子、去吃一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婚姻的态度一直在变。第一次参加同学婚礼的时候,我是向往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他;站在酒店大堂,穿着漂亮的婚纱,画上最美的新娘妆,接受大家的祝福。后来参加的多了,对于各种煞费苦心最后却仍是大同小异的婚宴不再有兴趣。直到最近我也到这样的时刻——我果断地表示,我不要一个俗套的婚礼或者婚宴。我更喜欢旅行结婚。
我的婚姻是我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向谁展示什么。而且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办一个和大家一样的婚礼,即使收到祝福,也可能不是我想要的。
也可以说,是因为年纪大了,折腾不动了。
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先让生活变成自己的,而不是别人期望看到的样子。
※※※※
我小时候曾经希望成为一个演员,可是在我的人生路上,我从来不能在别人的舞台上扮演角色。我的人生不是献给别人的表演。小时候,我就反感父母把我一点点成绩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过了这许多年,我当然还是不希望自己为了能成为别人的谈资而“折磨”自己。
另一方面说,婚礼不是办给自己的,本来就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才有这么一出戏。所以,在以孝道为第一要义的现代文化的敦促下,处于对我父母的爱,我还是会穿上一套礼服,让父母把亲戚朋友请来,一起吃一顿饭,办一个没有仪式的,简单的婚宴。
每个人的选择和预期都不一样。有钱的人可以有更多选择,经济拮据的也可以向银行申请“结婚贷款”;有人在女方家办,有人在男方家办,有人在工作的城市办。
时代的变迁,不但放松了办婚礼地点的硬性要求,对于婚礼的实效性也没有那么严格的约束。可以办在领证前,也可以领证或生了孩子后再补办。这种多样的选择,才是时代进步的最大意义。我们的思想不再是僵化的,单调的。
黄磊在《奇葩说》上说,他和同一个人,办两次婚礼。这是他对于婚礼的仪式性的最大认可。他还说,“人们不应该只办一次婚礼,想办的时候就可以办。”
有次,看到网络上一个给七八十岁的老夫妻补办婚礼的活动。照片里,那些穿上洁白婚纱的新娘都是白发苍苍,满脸褶皱的老太太,但是她们的笑容和千万的年轻新娘一样愉悦。
新时代,我们赋予婚礼更加丰富的含义,婚礼不应该只是一个开始的仪式,她更应该是一个证明:证明夫妻的相爱,证明共同的幸福。
是你,你会办婚礼吗?会办怎样独居创意的婚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