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每年阳历4月4--6日,万物生长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清明的三候中,梧桐树在中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最早记载。华夏文化中,梧桐是吉祥的象征。杜甫有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梧桐是人格独立的象征。自去年秋后迷恋古琴后,更是求得一泡桐古琴。“亭亭独自傲霜风,不与寻常桃李同。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桐树的孤傲使古人以其做乐器,正声逢知音,愿出大朴中。知音不韵俗,独立占古风。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已节俗称三月三,是纪念黄帝的节日。寒食节是关乎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有过一段流亡他国的艰难岁月,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他,晋文公回国做了国君,给大家封赏,介子推却到绵山隐居。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将绵山改为介山,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与民俗中固有的寒食习惯合一。几年前去绵山时,导游还有一段描述,晋文公还把一段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望而感叹:“悲哉足下。”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说:“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寒食节除了禁火冷食,就是祭扫坟墓。从唐代始,不论士人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节日,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也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韦应物有诗云:“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本是天文时间的节气,因人文时间的效法或接近而增富了节日意义。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这样的节日,既生追念先人之感怀,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又有全家赏春的气氛,有清新明丽之生动景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人高翥之诗名追忆,“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祭祖扪心,感恩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具提示境界,人生清明,别时容易再见难,有时一别竟是永诀,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唯有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