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78岁的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用一本亲笔自传——《鞋狗》,讲述了耐克“从0到1”的故事。
相比于硅谷那些40多岁就急不可耐出传记的创始人,78岁的奈特先生似乎是一个异类。这位低调的老人除了24岁那年前往斯坦福大学读取了一个MBA学位,他的一生都不曾离开过家乡。他出生长大在波特兰——美国西北部的一个海港城市,他所创立的耐克总部就在他的家乡波特兰郊外的一个小镇上。他常年远离媒体,公共场合都带着一副墨镜,一生都支持他的母校球队Oregen Duck。
在此之前很少体育圈之外的人注意过他,在很多媒体笔下他只是东南亚无数血汗工厂背后那个贪婪的小老头。一直到回忆录出版后,人们才重新发现这家已经融入美国文化的运动品牌创始人。从这本书中,看不到作者丝毫炫耀的口吻,就像一个平凡的老人,在午后的阳光下,心平气和的回忆往事。比起互联网时代那些趾高气扬的青年才俊,多了一丝深刻和悠长。
“无论你喜欢与否,生活是一场比赛。懦夫从未启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下我们继续前行。”
这是这本书中奈特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听起来就像他的喃喃自语。
热爱
奈特创业始于1964年,那年他26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就住在童年的卧室里。
“60年代是一个叛逆的时代,但我似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叛逆的美国人。“但除了一件事——跑步是奈特一生的挚爱。
奈特从小梦想成为一个职业选手。在大学里奈特是一个不错的跑手,但却没有希望成为全国冠军参加奥运会,毕业之后他先去读了商学院,后来成了一名会计。但对于跑步的热爱,让他开始痴迷于日本生产的Onitsuke Tiger运动鞋,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在家乡小镇上贩卖Onitsuke Tiger。
那是一个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开始——他一个人开着自己的小破车,把几十双运动鞋放在后备箱里,到各个运动会场馆外面叫卖。
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更是表示反对,因为自家的客厅和车库很快变成了仓库。
卖鞋是一件枯燥的工作,鞋子单价不高,体积却不小。每天晚上奈特都要一个人算很久才知道今天赚了多少钱。但热爱跑步的人喜欢上了tiger,在跑友圈中越来越火,经常有人跑来奈特家敲门要求买鞋。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粉丝经济吧。
第一年他的小公司销售额是8000美元;五年后的1969年迅速增加到30万,而在1980年上市的时候销售额达到800万。
半个世纪后,奈特在书中这样告诉那些年轻人。
我想告诉他们慢下来,按下暂停键,认真想想接下来的四十年你想怎么度过。我想告诉那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要为了一份工作或者职业而安顿下来。去追寻内心的召唤。即使你不知道那个召唤是什么,但不要停下脚步。如果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更容易克服日复一日的疲惫,抚平内心的失望,达到你想像不到的高度。
负债
在没有风险投资的年代里,奈特一直是一个异类。
毫不夸张的说,耐克最初的20年,一直徘徊在破产边缘。出身会计的奈特并没有养成精打细算的习惯,他把所有的现金投入到更快的发展中,并不停找银行贷款,背上了称重的债务。整本书里充斥着奈特为资金焦虑的场景,好多次奈特几乎坚持不下去。
上世纪70年代初,风险投资在北加州一个叫做硅谷的地方兴起,很快远在波特兰的奈特第一次听说了这个新兴行业。他很快想到这是解决资金困境的好办法,他想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出售30%的股份,用来获得30万美元资金。为了吸引硅谷风险投资人的兴趣,奈特还注册了一个新公司叫做sports-tec。之后他给投资人写信,将融资文件寄给他们。
结果却是,在将尽两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收到一封回信,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身处绝境的奈特于是开始向朋友借钱,周围的朋友也都不富裕,于是纷纷躲着他。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和第一个雇员Woodell敲开了他的门,Woodell告诉奈特,他的父母愿意借给他5000美元,喜出望外的奈特冲到Woodell父母家拿支票,他的父母没有向他提利息,甚至没有要收据。最后还问:“我们还剩3000美元,你要一起拿去吗?”于是奈特厚着脸皮收下了这对夫妇8000美元毕生积蓄。走之前奈特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太太只是淡淡说了句:
"如果我连自己的儿子工作的公司都不信任,那我还能信谁呢?
“这件事最后有一个happy ending,十年后耐克上市后,那8000美元变成了160万,整整200倍的回报。奈特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惊愕之余不停的摇头:“我还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这个故事在打脸风险投资人的同时,奈特从这件事上学到重要一课:你的员工永远比你的投资人更重要。
在书的开头,奈特述说自己从小好斗的性格,输掉任何一次比赛都会让他哭鼻子;而在最后一章,奈特用平静而感激的语气提到了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相濡以沫的妻子,终身导师加拍档包尔曼;甚至还有后来反目成仇的鬼冢喜八郎;以及背叛自己加入死敌阿迪达斯阵营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