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所以每当中原地区出现大一统国家,势必会想尽办法解决这个最大的隐患。但即使如此,历代中原王朝,也并没有成功的彻底解决这个北方游牧民族所带来的威胁,即使一时获得了战略的优势,游牧民族依旧如死灰一般,不断复燃,继续威胁着中原王朝的统治。
从夏朝伊始,中华民族就不断与这些如戎、狄这些游牧民族的先祖开始着不断的竞争,我们在进步,他们也在发展,当我们从夏商周发展到春秋、战国进入秦朝之后。
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开始不断整合,最终在蒙古高原建立起了相对统一的匈奴部落,与秦朝相抗衡。
到了魏晋南北朝,得益于中原大地的分裂局势,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进入中原。
到了宋朝的时候,游牧民族国家和实力已经彻底的超出了汉人政权,甚至曾一度几乎灭掉了汉人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成功入主了中原。
终于,在南宋末年,中原国家一直以来担心的噩梦成为了现实,来自北方的蒙古人在真正意义上统一了中国,覆灭了汉人政权,建立了大元帝国。
但即使看似庞大的元朝,也依旧面临着复杂的游牧民族问题,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蒙古高原守旧部落与中原开化蒙古贵族之间的矛盾仍然极大的制约并限制了元朝的发展。
即使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的明朝,也未能真正的解决来自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带来的威胁,并为此疲于奔命。
但历朝历代都难以沉底根除的游牧民族问题,却在清朝彻底的被解决了,清朝到底是凭什么完成了这项壮举?其实答案十分简单。
一、转守为攻
自古以来,中原国家对付游牧民族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建长城,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比较游牧民族都是在马上生存的民族,他们的军队大都也都是骑兵部队,而骑兵可能在野外接战时威力可怕,但是一旦遇到坚城厚墙之时,简直就是狗咬刺猬一一没处下嘴的局面。
所以那时候的游牧民族大都也只是来中原国家打打秋风,从来没有长久逗留过。但是后来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了,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也正是长期没有阻碍的纵容,让他们发展成了气候。这时候他们已经逐步真正的可以危机到中原国家了,单靠防守主动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最多也只是不败而已。游牧民族就算攻入中原失败,也依然能够回到本地休养生息,以图来日卷土重来。
所以想要真正的打垮游牧民族,只有主动出击,打的他们无力进犯中原,才能永诀后患。而清朝显然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清朝时期,除了他们满族本身,最大的游牧民族就是游牧蒙古族,而蒙古族的骑兵自古以来就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元朝,达到了顶峰。
其实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前曾经和蒙古族有着盟约,但是他们虽然曾经想过一起攻打中原,却并没有得到实施。之后满清成功攻入中原,他们的盟约蒙古族其实并没有得到一丁点的好处,所满清的统治者对此也心知肚明。
他们防止蒙成为清朝的隐患,清朝在征服喀尔喀蒙古将其收编为蒙古八旗之后,从顺治到康熙,再由康熙到雍正、乾隆,前后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对蒙古卫拉特诸部、叶尔羌诸部,以及后来崛起的准格尔汗国给予了持续且不遗余力的打击,最终完全征服蒙古诸部之后,才停止了武力征服的征程。
二、限制发展
其实除了清朝,早在汉朝汉武帝时期,也曾对游牧民族发起了反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其结果是,打跑了当时闹得最凶的匈奴之后,没多久又冒出了一个突厥,之后又有鲜卑,乌丸等游牧民族层出不穷,就算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也完全不能真正扼制游牧民族的发展,他们带来的祸患还是源源不绝。
而在清朝的时候却不同于此,他们知道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发展,一直是通过学习汉文化,和汉族进行融合,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再加上自清军入关,本就是吴三桂这个汉人开门投降所造成的结果,有鉴于此,清朝就开始了限制蒙古等游牧民族和汉人的来源。
首先,皇太极下令,关闭所有关外前往中原地区的关口,并且还规定了关外的人员想要进入中原只能经过山海关、喜峰口等有限几个地方,并且在这些地方登记在册,务必要记录下所以进出的人员。
其到底有多严格呢?汉族的商人,出关和入关的时间都是要严格控制的,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返回就要以叛国罪论处。这样一来首先就限制了汉人和游牧民族的来往。
之后,满清的统治者又规定蒙古等游牧民族不得学习汉人文化,甚至禁止蒙古族使用汉字。蒙古人只能使用自己的蒙古语或者满清的满文,连公文也是如此。这一系列的针对政策,直接导致了满清时期的蒙古长期没有进步,只能一直处于落后的游牧状态。
试问这样的国家又如何能对大清打来什么威胁呢?
三、削弱分化
当然,光是限制发展还不够,限制之余还要对蒙古族的实力进行消弱和分化。
首先满清在蒙古地区建立统治权之后,在蒙古族仿效自己的八旗制度,建立了盟旗制度,对蒙古族进行了分化处理。
将本就自由放牧而难以整合力量的蒙古族再次进行了进行块状分割,同时限制了他们各自的活动区域,禁止互相越界。如此一来就让蒙古族之间变得松散,难以聚集力量了。
最高明是还是因为这是一个阳谋。如此一来,能够或得独立自主权的人更多,能获得权力的人更多,那么他们知道负面影响,也压根不会反抗。毕竟,能当一部之主的人,哪个愿意在他人的屋檐下待着?
前面说的这是分化,至于弱化,清朝用的手段更加高明 ,蒙古族一向信仰利用喇嘛教,清朝便利用蒙古族的这种宗教信仰,在草原上极力推动喇嘛教,甚至不惜成本的自己出资建立了数万座的喇嘛庙。
在那时候,男子当了和尚就不交税,当时北方的生存环境本就艰难,不用交税,还管吃管住。自然就对一些当年却又生活困难的男子带来了无尽诱惑,所以很多年龄正好合适,应该参军的人地去做了喇嘛。
在加上雍正年间清朝还对蒙古族制定了减丁计划,蒙古族每家每户只能养育两个孩子,多余的孩子必须送到喇嘛庙中出家为僧。如此一来,可谓是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蒙古族人口的发展。
清朝这一系列的策略,即限制了蒙古与内地的交流和发展,也限制了蒙古族的战争人口,到清朝末年,蒙古族的人口从满清入关时的1000万人,逐步缩减到了不足一百万,而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和尚的,此时的蒙古族,也早已不复有成吉思汗时期的实力,且生产力极为低下,只能依旧甘心成为清朝的臣属,毕竟无兵、无粮,还有人养着,如何会选择去造清朝的反。
四、满蒙通婚
前文说了,清朝的情况和中原其他国家不一样一,清朝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所以对同为游牧的的蒙古而言,满蒙存在着极大的互通及包容性。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满蒙就早已存在姻亲关系。在满清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更是为了极力拉拢蒙古,对蒙古贵族展开不遗余力的世代姻亲行动。
清朝不仅和蒙古通婚,建立蒙满八旗,对蒙古贵族给予了实际的好处。满蒙通婚不同于以往那些国家的联姻,蒙古女人是可以当清朝的皇后,可以直接进入清朝权力的核心,比如清朝著名的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就是当时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
甚至于清朝的皇帝还被规定为蒙古各部族的大汉,按照蒙古人的由来已久的传统,反抗自己的大汗是死罪,这样一来就很自然的加强了清朝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管理。
结语
综合以上四点,清朝才在真正意义上,最终消弭了游牧民族给自己带来的威胁。这其实也是中原大一统王朝一直以来想做,但又都未能做到的。
只有同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清,从自身游牧民族的角度,才能从根本上看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及弱点,并相应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扭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受其扰的北方游牧民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