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多巧,听了一次王淑芳老师的母乳喘息指导课程大半是在讲正念,回来恰好看到了童慧琦的正念小课,赶巧听了樊登读书会的《高效休息法》讲正念的内容,翻出之前买的《高效休息法》读了一遍,对正念减压法“路转粉”。
像我这种焦虑型妈妈,就算是想学点什么,也是“任务导向性”居多,正念听着跟宗教有关系,有点玄妙,正念这个词语让人感觉“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与其说这是因为定义精度和翻译用语的问题,不如说这个概念的本质就是如此。也就是说,它无法以“知识”的形式输入,它是一种必须跳进这个世界、在无数次实践中才能体悟到的“智慧”。
前后几天的积累学习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心底对于正念的偏见,之前一直以为心灵主观的东西是很难确认跟科学的联系和边界的,最好的相处之道是与之划定界限,去学习那些能够知识化的知识,去感受那些属于自己的主观体验,不敢妄想这个东西能经过科学的检验,更不敢想去传播一种主观的感受,内心的标签是这是一件多么深奥多么难以驾驭的事情,不适合我们这些时间不够用的理性妈妈,是有钱有闲的人去做的事情。
当然,学习下来的感受是对之前理解的啪啪打脸,久贺谷亮写了这么一个既不精彩也无头尾但是超级通俗易懂的虚构故事来讲述正念,一本书能改变的不多,但是加上其他方面知识的获取和沉淀,正念的确在心里爆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开始有种跳出自己去看自己的感觉,关注当下时刻的感受,通过短时间的冥想而不是嘲笑冥想来掌握自己。
如果你也有向内的诉求,推荐先看这本书再去听各个语音课程,能把正念写的这么真实接地气而不是别人嘴里的一个概念,作者研究思考过程肯定相当漫长。如果是一般人写的这本书就是个笑话,肯定被人吐槽个半死,但是作者是个什么人呢?同时拥有日本和美国的医疗执照,医学博士。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学系毕业以及一系列关于神经精神领域的头衔。这样一个人写的一本如此通俗易懂的关于正念的书不看一下真的是太可惜了。
了解和学习正念的过程中,我在尝试放下对自己的标签和预判,接纳自己对于正念的思考而不是因为陌生和挑战带来的逃避感,讲几点在个人生活中的心态变化:
以前出门看书总喜欢找别人基本发现不了我的角落,好像很有安全感,最近明显不在特意回避人群,也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和经过的表情。
我之前非常紧张时间的宝贵,照顾孩子的时候内心总是有一个感觉,快一点再快一点,抓紧弄完去做其他事情,现在当自己一想着急,内心会笑话自己,这个傻子又开始跟自己过不去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因为珍惜当下而大大减缓。
对人际关系的改变。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事实上就是这么发生了,当我用正念去剥离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发现很多的情绪和不满是没有必要的,我可以站在我生气的人的角度上去考虑当下的问题,我不再生别人的气,而转为认真的理解他人。这方面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张老师,感觉我脾气变好了,他做的很多事以前是免不了受一顿责备的,这几天我只要一想到生气要去责备他,就会笑自己被情绪所控制,然后略微集中于意识,觉得我的批评好八婆,完全没有必要,关注于生气本身的感受很快就烟消云散。
刚开始了解和学习关于正念的内容,现在还处在震撼中,走上了解自己的道路,从不平坦,但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