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的形成与环境湿度高、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环境湿度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进而形成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身体疲倦、头重如裹、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易患湿疹等皮肤病。
影响因素:除了环境湿度外,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也是影响湿热体质的重要因素。例如,饮食油腻、嗜食生冷食物等容易加重体内湿气,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不畅,进而形成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在饮食上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多食薏仁米、黄瓜、苦瓜、绿豆等清热利湿食物,忌食羊肉、牛肉等温热食物,以及肥甘厚腻食物;起居方面,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潮湿的环境,多通风,保持居住环境清凉、干燥,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选择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通过按摩以下穴位进行改善: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上侧,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健运脾胃、理气化湿、通经活络等功效。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疏通脾胃、泻热通腑以及促进水液代谢等作用。曲池穴:位于人体的肘部,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以及调和气血等功效。穴位按摩可选肺俞穴:精准定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也就是输的意思。肺俞位于背部,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肺俞这个穴位对于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八髎穴: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髎”。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足三里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外侧,是在犊鼻穴下面3寸,距离胫骨前缘有1横指的地方。足三里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治疗脾虚痰湿盛的泄泻。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按揉此穴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小便不顺畅)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