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反复复写了好几段话,随后又全部删除,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对于每天日更的任务记得尤为清楚,于是开始与时间作斗争,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情。
我一开始定的题目是“洗澡之后”,初衷是想要引出对于这个问题或者称之为现象的思考,但我突然冒出了其他想法。
之前我有读过杨绛先生的《洗澡》以及《洗澡之后》,那个时候我是因为对先生的那篇写老王的故事有感而产生对于作者的兴趣,觉得对一个人的刻画如此有深度,真的是太棒了。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阅读她的其他文章。而后我发现有些东西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并非仅停留于表面,而更多的是结合时代背景抒发出的感受与积极倡导,以及有益的思索。
我在想做文章的高度应该如此么,的确也并不能局限于对客观事实的精确描述,任何文字所让人理解到的意思,以至于给不同的人各种奇妙的点拨与启发,这倒是颇为有趣。
写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写作的初衷,虽然我在用“写作”这一词的时候感觉到别扭,却也是认识自己没有达到那种要求而自发的愧疚。
我在想这个阶段的感受会伴随人生轨迹的向前影响何如,单凭这种文字上的阐述是否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但就我自己的认知而言,我是准备打持久战的,毕竟生命源源不息,学习的步伐也应时刻保持积极向前的状态。
我在看《且听风吟》这本书的时候,很喜欢里面讲述的“距离感”一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物之间的距离,以及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等等之类,我产生了思考与探索的需要 。
这个努力改变与积极学习的状态,是我找到的适应自己的舒服的状态,为此也觉得感受到了收获与一丝丝的满足。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走的有多远,而在于立的有多深。但两者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限,至少对于行者来讲,脚步丈量的距离,会激发更多对于生命以及人生等大概念的觉悟。
说到这里我也并未清楚自己想些什么,但我知道我好像是带着任务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于是少了反复修改与求证,保持严谨的态度是我的观念里值得坚持的东西,于是我庆幸自己还有如此清醒的认知,对于自己,我始终保留意见。
冬天的风是冷峻的,刮在脸上会产生刀割的感觉,这是我在想比喻的时候自然而然冒出来的语句。但实际的感觉并非如此,坐在这里听着与感受着风吹,觉得有一股惬意油然而生,冬天是神秘且有力量的。
一时的胡言乱语如果不带诚意的抒发,就像极度在掩饰自己的慌忙与冲动,但我也并非从一开始带着恶意与敷衍,而这些东西却也让我逐渐生出了要好好对待自己所做的选择的念头。
对于每一个选择,如果并未达到全面的思考与深刻的认知,中途产生了悔意与不断假设的自我麻痹,这是极为糟糕的。但行与思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归结于此,如此片面而单薄。
行于路上,认知与实践永远在做拉扯,谁与谁较着劲,而谁又赢了谁,都不是最好的结局。惟愿跟随心中所想,做一只快乐飞翔的小鸟。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