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诗远
如果问孩子什么样的问题最让我们头疼,那拖延的习惯一定是排在首位。写作业拖拖拉拉,就像磨一样,推一推,转一转,有时候推还不转;早上起床,我们都要喊破嗓子了,小家伙们还是雷打不动的打着小呼噜,香甜的做着奥特曼打怪兽的美梦,好似上学马上要迟到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拖延的习惯就像顽疾,得对症下药,才能指标又治本。
我家孩子,赖床导致上学迟到的拖延习惯,曾让我非常头疼,每天早上都跟打仗一般……
现在已经改掉了早上赖床的习惯,可以自己订闹钟,闹钟一响,自己起床,上学不再迟到。
而且这个习惯已经坚持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不再反复。
和大家分享一下,但愿能解妈妈们的一些烦忧,爸爸们最好也参与,家是共同的港湾嘛。
1.自己承担后果,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们的拖延,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他们知道拖延导致的后果会有爸爸妈妈们来“收拾残局”,他们最多就是听几句唠叨,大不了左耳进右耳出就好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还可以享受拖延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可以获得爸爸妈妈们更多的关注啊,或者是可以多睡会儿啊,可以多玩儿会儿啊……有这些暗中的好处,所以孩子才会无惧拖延。
所以,治本才是正道。
如果孩子是平时缺少父母关爱,那就平时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爱护,这样孩子的需求满足了,自然也就不会通过拖延,让我们来关注他们。
我家孩子是属于有父母给他收拾烂摊子,所以总是“无所畏惧”。
我后来怎么做的呢?
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表现好一些,习惯养成的好一些,所以很多事情都喜欢代劳。其实无形中他们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做错事了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
后来,狠狠心,不起床,我就不再叫他起床了。有一次,因为他的晚起,到学校迟到了,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了他。现在长大了,也有了自尊心,自己亲身体会到了迟到的后果,所以到家以后,就告诉我“妈妈,明天你记得叫我”。
孩子毕竟是小孩子,虽然知道迟到不好,但是不可能立刻就改正了。早上叫他起床,他虽然知道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该迟到了。但是依然还会磨磨唧唧。这样的结果就是,出门时,到校的时间又晚了。
一方面害怕老师批评,一方面事实上已经迟到了,孩子带着哭腔说:又迟到了,又迟到了……
就像我们知道一个习惯不好,但是不可能立刻根治一样。孩子也一样。
总得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才能彻底将一个习惯建立。
那慢慢来。
2.让习惯变的可量化,终于彻底摆脱了拖延。
真正让孩子自己起床,不用催促,还能早到校的原因,是因为我把时间量化了一下。
后来我反省了一下:每天早晨是我叫孩子起床,包括每次出门会说:快走了,要不迟到了……
很多都是我在规定时间,然后孩子只是执行,迟到与不迟到,孩子心里是不清楚的,只知道跟着妈妈走就对了。
有一天,明明到校时间是宽裕的,但是孩子一直说:要迟到了,要迟到了。尽管我说,这个时间是够用的,但是依然缓解不了孩子的焦虑。
我意识到:这件事,得完全让孩子自己掌控。
焦虑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一种未知。而如果把未来变得可以自己掌控,就可以大大降低焦虑,也可以让被动变为主动。
我对孩子说:我们现在开始计算一下从家到学校,需要几分钟。现在我们是7点30出门,走到学校你用了十分钟,也就是7:40,你比老师规定的时间还早到10分钟。这样的时间是非常宽裕的,你不用担心迟到。如果我们有突发情况,比如你拉肚子或者其他,那么我们也要心中有数,最晚几点可以出门。
“7点35出门!”孩子兴奋的告诉我。
“那既然你35出门也没有迟到过,所以以后碰见这种情况,你就可以放心,一定不会迟到的!”
经过几次的实验,孩子终于遇见事情第一时间看表,做到心中有数,自然焦虑减少了,埋怨减少了,自己也慢慢有了成就感,做什么都胸有成竹了。
现在每天闹钟一响,他自己就立刻起床,吃着饭想要磨磨唧唧时,以前我还会提醒他,注意时间。现在已经养成习惯,坐到那儿吃早饭的时候会看一下表,然后会专心吃饭,不再玩玩这,玩玩那。
写在最后
因为自己承担了拖延的后果,所以自然也就承担起了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就像我们苦口婆心给孩子说:你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吃生活的苦一样,如果你不让他吃苦,他自己是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义的。
当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时,就会对自己的起床时间、上学时间、学习时间,有一个掌握。他因为自己可以做成功一件事情了,就会激发他继续做下去,继续保持。
这也就应了成就动机理论里讲的:自己有成就了,就会想做更多的事情,自然就会改掉很多拖延习惯。